立足本土文学传统 书写现代中国故事

2021年05月18日09:17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立足本土文学传统 书写现代中国故事

时隔8年之后,作家余华长篇小说新作《文城》于近期出版。有评论者认为,这部小说中的各色人物身上散发着一种人格的高贵、温暖的光芒,而这些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优美的部分。

《文城》出版后受到认可,再次凸显了作家创作从本土资源与文学传统汲取养料的重要性。从中国本土生活寻找创作题材,到古典传统中挖掘写作经验,以此来提高叙事技巧,增强语言刻画力度,已成为许多作家的经验之谈。在先锋作家完成了现实主义转型之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作家开始借重古典文学形式,书写越来越精彩的现代中国故事。莫言的《红高粱》《丰乳肥臀》《檀香刑》、格非的“江南三部曲”、余华的《兄弟》《文城》、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毕飞宇的《推拿》、阎真的《沧浪之水》、杨文丰的《自然书》、付秀莹的《陌上》等,都从写作题材本土化与审美表达传统化中获益良多。

受西方文学的影响,象征主义诗歌、新感觉派小说、意识流小说、先锋小说、个人化小说等曾各领一时风骚。然而,西方文学理论与文学作品为中国作家所提供的文化资源,几乎都是以西方文学理论、作家作品为主要讨论对象,是以西方文学作品为内容和对象得出的文学规律与理论观点,并不完全适用于汉语写作的中国故事,这也是为何当代中国故事的书写脱离80年代的西方叙事风格而越来越具有本土性后,诞生于西方文学作品的西方文学理论也就越发无效的原因。中国作家在经历了对西方文学的崇拜与学习之后,并没有解决自身所面对的实际写作问题。典型的表现是,中国作家模仿西方作品的文学创作逐渐形成一种双重的“无效”。其一,是中国文学面对中国社会、中国问题时的无效;其二,是套用西方眼光和理念解释中国故事时,发生的误读与误解现象几乎无法避免。

中国作家意识到,真正构成汉语写作主要内容的依然是中国本土的现实生活,以及建立在民族心理传统上的审美观念。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西方文学热潮中,马尔克斯和福克纳成为中国作家们的膜拜对象,但莫言却意识到自己的创作不能满足于对两位大师的模仿:“我想,我如果不能去创造一个、开辟一个属于我自己的地区,我就永远不能具有自己的特色。我如果无法深入进我的只能供我生长的土壤,我的根就无法发达、蓬松。”于是莫言、余华、格非、苏童等一批作家开始立足本土文学传统,磨砺创作技巧,书写具有民族心理与审美趣味的中国故事,他们的创作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逐渐转型为表现本土生活的现实主义风格。优秀的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必定打上了深刻的本土烙印,本土的历史、文学的传统、民族的形式、审美的趣味一起构成了文学作品的丰富内涵。

面对改革开放40多年的文学实绩,面对共和国70多年的文学成就,面对当下越来越丰富的中国故事写作现象,中国作家应该坚定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立足本土文学传统,与当下语境直接对话,获得阐释历史与现实的能力,书写现代中国故事,增强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在民族复兴与文化共同体建构的使命推动下,中国作家只有立足本土文学传统,才有可能创造出反映时代本质、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学作品。 (作者:赵坤,系山东大学人文社科青岛研究院副教授)

(责编:木胜玉、朱红霞)

推荐阅读

飞向蓝天的“卓玛”(身边的小康故事)  “卓玛,飞机能飞多高啊?”“卓玛你去过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玛仿佛是村里的“明星”。 格茸卓玛的家乡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团结村。这个很多人没有坐过飞机的村子,却走出了一位在飞机上工作的女孩。 作为东航…【详细】

要闻

云南新增19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  人民网昆明7月27日电 (符皓)据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7月26日0时至24时,云南无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9例、无症状感染者3例。确诊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隔离医学观察2…【详细】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