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灶台 两份牵挂

2021年04月25日15:25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工作中的石荣美。邓楚瑜摄
工作中的石荣美。邓楚瑜摄

几个土鸡蛋,一勺香油。生火热锅,油温合适,打入土鸡蛋小心翻动,待蛋白刚包裹蛋黄时端锅轻簸,一番操作下蛋白碎开呈絮状,撒上些许食盐,轻咬一口,蛋香弥漫舌尖。

“这个荷包蛋的做法是自己摸索出来的,也没啥。”说话的人名叫石荣美,今年50岁,家住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西一镇油榨村委会油榨村民小组,种了20多年烤烟,是当地烤烟工作站聘请的炊事员。

“我的厨艺,是成家以后才练出来的。”彼时,石荣美娘家的条件不错,靠着养水牛、山羊和种烤烟,上个世纪80年代末时,家里已是万元户,是村里第一户住进砖瓦房的人家。

结婚前的石荣美,日子过得惬意:家里家外有父母张罗;母亲忙不得煮饭时姐姐顶上,自己很少掌勺,偶尔秀一下厨艺时,吃者往往面露难色。

闺中黄花出嫁时,才知道独立过日子的艰难。1990年,石荣美嫁给了同村的石宝红。石荣美嫁到石家时,石宝红两个哥哥已成了家。原以为树大好乘凉,怎料风向突变,1991年年初,为了让三儿子的小家庭尽快成长,公婆二人商量后,决定放手让这个小家庭单飞。

独立过日子不容易,做饭就是一个大问题。

“一开始厨艺不精,只能管饱。”石荣美回忆道,这年端午节,婆婆安排自己做包子,结果没把握好蒸笼里包子的间距,蒸出的包子个挨个粘在了一起,成了“包子饼”,“吃包子的时候,虽没人责怪,但自己脸都羞红了。”

教训深刻,打那以后,石荣美一有时间就回娘家跟母亲学厨艺,并利用到村里及镇里帮厨的机会,向不同的厨师学习。几年下来,石荣美的厨艺突飞猛进。

饭菜做得好,家里人在大快朵颐的同时,对家有了更深的眷恋。石荣美的女儿石星大学专业是泰语,在泰国学习的两年时间里,石星经常打电话给石荣美撒娇:“妈,我想吃你做的饭了。”“想就回来呗。”

2004年烤烟收购期间,因人手不够,当地烤烟工作站的炊事员便叫了石荣美帮忙。帮忙的同时,石荣美也经常下厨,可口的饭菜,让大伙儿赞不绝口。

去年年底,当地烤烟工作站的炊事员因事离岗。在征得家人同意后,石荣美通过了第三方的招聘测试,成为了当地烤烟工作站的炊事员。

每天做两顿饭,中间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做好工作的同时,石荣美把家里家外照顾得很好。

烤烟工作站的活计不轻松,忙起来的时候,中午要到一两点才吃饭。石荣美看在眼里、体贴在心里,不论到几点,工作人员回到站上都能吃到热乎的饭菜。

石荣美的贴心,不止这些。有一年烤烟收购期间,一名阑尾炎手术初愈的收购季节工找到石荣美,“大姐,我刚做完手术,医生说暂时还不能吃硬饭。”在站领导支持下,石荣美为这名季节工开了小灶——每天熬营养粥给他吃。

时间一晃而过,每天做两顿饭的工作,已陪伴石荣美十几年。看似平淡的日子,石荣美很知足:女儿在临县一所中学教书,儿子在外县一个公路收费站工作。多年来依靠种烤烟,家里不仅在村里建起了新房,还在弥勒市区买了一套电梯房。

临近饭点,石荣美又忙活起来。烟站旁边的种烟村落里,鳞次栉比的小楼中飘出的饭菜香味,传出老远。(邓楚瑜、刘保菊)

(责编:徐前、朱红霞)

推荐阅读

飞向蓝天的“卓玛”(身边的小康故事)  “卓玛,飞机能飞多高啊?”“卓玛你去过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玛仿佛是村里的“明星”。 格茸卓玛的家乡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团结村。这个很多人没有坐过飞机的村子,却走出了一位在飞机上工作的女孩。 作为东航…【详细】

要闻

云南新增19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  人民网昆明7月27日电 (符皓)据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7月26日0时至24时,云南无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9例、无症状感染者3例。确诊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隔离医学观察2…【详细】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