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话题总是能在舆论场引发广泛关注。在相关的讨论中,“男孩危机”话题自10多年前进入舆论视野以来,一直经久不衰。一些学者提出,学业危机、心理危机、体质危机和社会危机共同催生了“男孩危机”,并认为“应试教育是男孩成长危机中最为凶猛的杀手”。
统计数据也表明,近10余年来,中国女性教育优势确实逐步显现。据教育部统计数据,女大学生的绝对数量在2009年已超过男性,占比达50.48%。如果进一步考虑女大学生的招生录取比例与性别比,实际上早在2005年中国便已进入女性教育优势时代。而且在教育层次上,女性教育也呈现“中专—大专—本科”的不断攀升趋势,显示了教育领域中女性地位的日渐上升和男性优势的逐步丧失。如此看来,“男孩危机”似乎成为一个得到数据和日常话语支持的事实。那么,女性教育优势与“男孩危机”难道是一币两面?换句话说,“男孩危机”是否真由女性教育优势凸显所致?
女性教育优势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男女平等”宏观政策的推动,在这一政策的推动下,中国女性得以获得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特别是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新一代独生子女家庭、纯女户家庭大幅增加,男孩女孩被寄予同样的期望,两性获得了家庭收入提高后同等的家庭支持的增量公平,男女之间的教育不平等大为改善。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女性的先发优势以及对考试制度的适应性,或导致女性在升学率方面存在优势,特别是经过中考和高考两道关卡的考验,女生教育优势明显增长。不过研究显示,高考的性别分辨率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也并非高校女生数量超过男生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欧美国家便出现高等教育女性化,迄今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中的普遍现象,全球高校女生的总量已经超过男生,只有在南亚、中东以及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女生仍处于劣势。这说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和国家,对应着更好的性别教育平等状况,身在其中的女性亦具有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并证明着自身能力。我国高等教育机会的性别变化也因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呈现出城乡差异,农村女性在高等教育机会获得上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应试教育不足以解释女性教育优势现象,女性教育优势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与“男孩危机”并无直接关系。
反而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女性教育资本的积累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女性在学术、就业、婚姻等诸多方面的弱势地位,也没有从根本上扭转社会结构性性别不平等状况。学术上,虽然本科教育中女大学生数量多于男性,但在高层次博士教育中女性数量依然少于男性,学术领域中的女科学家比例低,学术界尤其是理工科拥有高级职称的女性少。在就业市场中,女性仍处于弱势地位,不仅可选择的范围狭窄,而且在与同等条件的男性竞争中也不太容易得到同等的就业机会。女性的教育优势遭遇传统的“梯度”婚姻结构,反而催生了更多“剩女”。就业中的弱势地位及表现,又使得女性经常在家庭决策中成为被牺牲的那个,更多的家庭主妇由此产生。
总而言之,女性的社会弱势地位没有因其教育优势而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更谈不上占据优势,两性不平等程度虽在降低,但同时也变得更加隐蔽,弥散于社会与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日常话语和某些数据中,“女性优势”与“男孩危机”被看成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这有碍于人们对性别平等的客观认知。
促进女性发展并不意味着削弱男性发展,遏制女性教育优势也绝不会推动“男孩危机”问题的解决,反之亦然。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应获得充分、持续、健康的发展,都应被给予自由、充分而公平的发展机会,推动教育向包容、平和与平等的方向发展,这或许是真正解决教育领域中性别平等问题的有效途径。我们的终极目标始终是两性的和谐共赢,唯有如此,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不断取得进步和发展。(作者:万江红,系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教授)
飞向蓝天的“卓玛”(身边的小康故事) “卓玛,飞机能飞多高啊?”“卓玛你去过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玛仿佛是村里的“明星”。 格茸卓玛的家乡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团结村。这个很多人没有坐过飞机的村子,却走出了一位在飞机上工作的女孩。 作为东航…【详细】
云南新增19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 人民网昆明7月27日电 (符皓)据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7月26日0时至24时,云南无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9例、无症状感染者3例。确诊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隔离医学观察2…【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