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人兴感之由” 王羲之真的不懂吗

2021年04月13日09:10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昔人兴感之由” 王羲之真的不懂吗

  王羲之《兰亭集序》最后一段话中,有这样的句子:“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就我读到的评论文章来看,学者们对其中“不能喻之于怀”一句的解释基本相同,都认为,王羲之心里弄不明白前人(或古人)为什么感慨。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解释呢?

  首先,看《兰亭集序》最后一段的全文:“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喻,这里只能当明白、知道或清楚讲。那么,“不能喻之于怀”,那就应该理解为“心里不明白”。

  但是,请看,前文不是明明说“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吗,这说明他是明白的;而且,“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个道理也是他所“固知”的;至于,“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他也是清楚的。他还毫不含糊地作出“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这样的判断。文章最后,更是预见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如此看来,作者对于“昔人兴感之由”是很清楚的,他的领会是非常深刻的,为什么却说他“不能喻之于怀”呢?这一句使历代学者感到纠结。问题出在哪里?

  其次,把“不能喻之于怀”这句话与它前面的“未尝不临文嗟悼”的话连起来看。现在我来解释这句话:(我)不曾不面对着古人的文章嗟叹伤情,(也)不曾不能明白于心。这也就是说,作者面对“昔人兴感之由”,不但是嗟叹伤情,而且是了然于心、豁然开朗的。

  其实,“未尝”一词不仅管着“临文嗟悼”,而且管着“不能喻之于怀”。如果王羲之当年把这句话写成“未尝不临文嗟悼,未尝不能喻之于怀”,恐怕就不会产生误解了。

  我这样解释,理由如下:其一,符合古汉语的用词造句规律。“未尝”即“不曾”,可解作“没有”,“未尝不”即“不曾不”,双重否定表示肯定,所以,“未尝不”可以理解为“是”。

  其二,无论是古汉语还是现代汉语,由否定词语或双重词语打头的句子里,这个词所管的往往不只是一个分句。

  如,苏洵《六国论》有这样的句子:“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非”所管的不仅是“兵不利”,还管“战不善”。再如,董解元的《西厢记》:“你莫不枉相思,枉受苦,枉烦恼……”“莫不”这个双重词语,不仅管“枉相思”,还管“枉受苦”与“枉烦恼”,意思是“莫不白相思,莫不白受苦,莫不白烦恼……”

  这样看来,我说《兰亭集序》“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中的“未尝”一词,既管“不临文嗟悼”,也管“不能喻之于怀”,就不是没有语法根据了。

  最后,从整个文章的思想内容方面看,我还要说两个意思。

  一、《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文人的一次大聚会,作者所表达的是“群贤”的共识,绝非作者一己之见。这样一些人面对古人的感慨,怎会不产生共鸣?怎会感到糊里糊涂,“不能喻之于怀”呢?

  二、纵观全文,没有任何一句话表达作者对古人的“兴叹”有所不解。相反,他一直在批判当时的虚无思想,批判那种“一死生、齐彭殇”的荒谬的生死观。他在启发读者,要学习古人那种珍惜时间、热爱生活的思想,不但要愉快地度过现在的时光,而且应该为这个世界留下有益的东西,以启迪后人。

  请看,他说得多么明白:期盼“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综上,我认为《兰亭集序》中,作者每次面对古人“兴感之由”,从来没有“不能喻之于怀”;恰恰相反,始终是“若合一契”,始终是“喻之于怀”的。 (李淑章 作者系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内蒙古国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责编:木胜玉、朱红霞)

推荐阅读

飞向蓝天的“卓玛”(身边的小康故事)  “卓玛,飞机能飞多高啊?”“卓玛你去过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玛仿佛是村里的“明星”。 格茸卓玛的家乡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团结村。这个很多人没有坐过飞机的村子,却走出了一位在飞机上工作的女孩。 作为东航…【详细】

要闻

云南新增19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  人民网昆明7月27日电 (符皓)据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7月26日0时至24时,云南无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9例、无症状感染者3例。确诊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隔离医学观察2…【详细】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