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与经济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不过,中国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性仍不强,基础研究、原创性研究还比较薄弱,创新能力尚不能满足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坚决破除影响和制约科技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有效突破产业瓶颈,是牢牢把握创新发展主动权的重要方面。
在新发展阶段,科技领域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的发挥,有赖于科技创新力量布局、要素配置,人才队伍的体系化、协同化,也离不开科技投入与经费保障机制的优化与创新。一方面,持续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资金的稳定性与持续性,支持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潜心钻研;另一方面,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进一步推动科研经费保障、成果评价和人才激励机制多元化,拓宽基础研究资金供给渠道,以此形成对财政资金的有益补充,共同支持科研人员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在基础科研经费多元来源中,社会捐赠资金具有巨大潜力,是可以深入开发的重要战略资源。纵观人类科技发展史,许多改变人类社会的基础研究与科技创新,背后都有社会捐赠资金支持的影子。与国外成熟的科技捐赠及资助模式相比,我国社会捐赠资金支持科技创新的实践才刚刚开始,捐赠资金的潜力尚待深入挖掘,如何用好政府与社会两种资源推动基础科学研究,值得进一步探索。
需要指出的是,倡导社会捐赠资金支持基础科学研究,并不是对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主渠道的弱化或否定。相反,社会捐赠资金是对财政资金的有益补充。社会捐赠资金将提升我国研发投入的强度和供给规模,且两者在某些领域还存在携手合作的可能性,将共同加强科技领域研发与攻关经费保障,推动科技进步。此外,社会捐赠资金的供给者往往在研发方向的判断和捕捉上更具敏锐性,对潜在科学家的识别能力更强,在资助对象遴选方面也更灵活,或在科技攻关“揭榜挂帅”中有更多突破。
鼓励、引导社会捐赠资金投向基础研究领域,还有利于打造健康清新的基础研究科研生态,在全社会营造崇尚科学的良好氛围,引导更多年轻人投身科学研究。近年来,先后发起的“未来科学奖”“科学探索奖”等民间科学奖项,已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资助了一批在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潜心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收获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事实上,早在2018年,国务院印发相关文件提出,要建立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机制,探索共建新型研发机构、联合资助、慈善捐赠等措施,激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加大基础研究投入。2020年科技部办公厅等6部门在有关通知中进一步明确,支持社会各界设立基础研究捐赠基金。引导社会捐赠资金支持基础研究及科技工作者,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基础研究保障机制,将推动科技资助体系更加多样和丰富,形成更大支撑合力,这也是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的题中应有之义。
凝聚推动基础研究与科技探索创新的强大合力,需要积极构建相关各方互动与互益的平台与渠道,完善鼓励社会捐赠资金支持科学研究的顶层设计与配套措施。下一步,笔者认为应探索通过科技捐赠配比、共建基础学科永续留本基金等政策措施,将“第三次分配”有机嵌入基础研究资助体系中,鼓励、引导更多力量参与到科技公益中来,协同建设若干品牌性科技捐赠基金,做大做强支撑我国科技创新的资金池,共同“孕育”更多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科技成果。(作者:杨维东,系华北电力大学教育基金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治理研究院研究员)
飞向蓝天的“卓玛”(身边的小康故事) “卓玛,飞机能飞多高啊?”“卓玛你去过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玛仿佛是村里的“明星”。 格茸卓玛的家乡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团结村。这个很多人没有坐过飞机的村子,却走出了一位在飞机上工作的女孩。 作为东航…【详细】
云南新增19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 人民网昆明7月27日电 (符皓)据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7月26日0时至24时,云南无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9例、无症状感染者3例。确诊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隔离医学观察2…【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