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江城县整董镇风光。
普洱市江城县整董镇位于江城县西南部,东南与老挝接壤,居住着11个少数民族,是一个以傣族为世居民族的边境小镇。多年来,普洱江城紧紧围绕实施“兴边富民强县”战略,坚持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出发,为全面促进民族经济发展、民族文化繁荣、民族团结进步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途径。
以传承召存信精神育民促民族团结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原州长召存信被誉为云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压舱石",普洱市江城县整董镇是召存信同志出生和成长的故乡。
近年来,整董镇依托资源优势,在阵地培育、典型引领、活动牵引等方面持续用力,传承和弘扬民族团结进步重大典型召存信同志崇高精神,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使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筹建了“召存信先进事迹展示厅”红色教育基地,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参观学习提供了阵地。
自2016年8月以来,召存信先进事迹展示厅累计接纳参观学习1千余场次,参观学习人数近万余人次。大力挖掘召存信的先进事迹,编写、出版《勐桑洛—整董》《少年召存信》两本书籍,并积极联系对接外界媒体,大力宣传老召存信先进事迹。采取多种形式学习、宣传召存信精神。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学在前、行在先,做学习的模范、践行的表率。组织机关干部深入各村寨广泛宣传学习召存信同志先进事迹,提高各民族群众“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认识,邀请召存信后人为中小学生讲述召存信一生爱党信党、致力于民族团结的先进事迹,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引导少年儿童心向党、拥护党、热爱党、跟党走。
普洱市江城县整董镇妇女正在织布。
以产业发展富民促民族团结
据了解,整董镇始终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从整合各方资源、盘活闲置资产、释放资金活力、转变增收方式等方面入手,积极推行“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发展模式,强化主体培育,突出载体搭建,以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多渠道增收促脱贫,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租金收入,贫困户将土地通过出租的方式流转给经营主体,从而获得租金收入。通过参与务工获得工资性收入,吸纳贫困户到经营主体生产基地或者加工厂进行务工,获得工资收入。通过签订合同订单发展产业获得经营性收入,带动贫困户增收。通过入股分红获得资本性收入,贫困户将产业扶持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折股量化入股到经营主体参与产业发展,获得分红收入。
通过积极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利用本地自然资源与劳动力资源条件,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筑牢当地民族团结的基石,让当地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是整董镇积极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发展的一个缩影。
以基础设施改善惠民促民族团结
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历届整董镇党委政府带领全镇各族人民,优先发展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民族文化等民生事业,全面落实民族优惠政策,使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少数民族群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整董镇把民族村寨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大资金扶持,集中攻坚突破,少数民族群众实现脱贫摘帽。
在交通、水利、扶贫、教育、卫生等方面共投入项目资金近1.2亿元,全力改善民族村寨生产生活条件,集中实施了一批易地扶贫搬迁、民族村寨道路硬化、饮水安全、河道治理、危旧房屋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有效解决了各族群众的住房问题、人畜饮水安全、出行难及农副产品运输难等问题。认真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全镇适龄儿童都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无一人因贫辍学;实施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补助政策,全镇农户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100%,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8%。一批批项目让一个个民族小村寨焕发出新生机,一项项民生项目掷地有声,一件件民生实事回应百姓诉求。
整董镇把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作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群众增收致富的关键举措,紧贴群众意愿,充分依托区位优势,注重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彰显“热、傣、水、边”特色,把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相结合,以特色民居改造、特色产业培育、特色文化传承为主要内容,结合本地实际,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充分展示整董的山水之美、民族之美、人文之美、小镇之美。通过实施村寨道路、特色民居改造保护、发展特色产业及民族文化设施等项目,改善村寨生产生活条件,全力提升村寨档次。成功创建2个民族团结示范村、2个民族特色村,曼滩荣获全国“十佳魅力乡村”称号,曼贺成功申报为首批“国家级民族特色村寨”。
普洱市江城县整董镇风光。
以文化发展聚民心促民族团结
整董镇先后争取资金,在倾力打造民族文化传习所、勐桑洛广场等一批富有特色的文体活动设施的同时,大力扶持民族文学艺术创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积极开展民族风情浓郁的节庆活动。目前,整董镇有3名非遗传承人,其中省级1人,市级2人。这些文化传承人,作为文艺主要倡导者和带领人,积极投身乡村民族团结文化事业。
整董镇将传统民族文化保护摆在了重要位置,在规划建设过程中,紧紧围绕“活态保护、有机发展”原则,把水、植被、村落、民俗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规划、保护和建设,最大程度保持自然生态底本和傣族村寨风味。同时把域内的原始文化遗存、民族民间文化等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中,形成富有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村容村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传统村落保护真正“活”起来。
在整董镇,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他们不仅懂得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还懂得欣赏其他民族创造的美。各民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在文化上包容共荣,共同分享。滑石板村是个移民村,为了保护黑颈鹤,村民从昭通大山包乡迁移到整董镇。当地世居民族发扬包容开放的民族精神,在生产上给予他们支持、生活上给予他们关心,使移民群众安心发展,共同致富。如今,滑石板村民与当地各族群众通婚结亲,融入了整董镇各民族大家庭中。同声自相应、同心自相知。虽然大家生活习俗不同,但在长期的交往中早已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局面。如今,整董镇处处都能感受到各民族团结的和谐氛围,各族群众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中凝聚“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力量。(罗云燕 文/图)
飞向蓝天的“卓玛”(身边的小康故事) “卓玛,飞机能飞多高啊?”“卓玛你去过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玛仿佛是村里的“明星”。 格茸卓玛的家乡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团结村。这个很多人没有坐过飞机的村子,却走出了一位在飞机上工作的女孩。 作为东航…【详细】
云南新增19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 人民网昆明7月27日电 (符皓)据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7月26日0时至24时,云南无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9例、无症状感染者3例。确诊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隔离医学观察2…【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