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生态学专通融合人才 云南大学这样做

2021年02月26日15:52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近年来,云南大学生态学科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专通融合”的教育模式,“专”是专业人才培养,“通”是通识教育。“专通融合”即专业人才培养的同时,积极开展通识教育提升大众生态文明意识,有力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为实施这一教育创新,云南大学生态学科提出“一点双线六平台建设”的策略。

“一点”,即一切以国家和社会需求为出发点

1956年曲仲湘和朱彦丞先生等在云南大学系统开创了植物生态学的科研教学工作,开始招收生态学研究生。云南大学生态学科是国内最早从事生态学研究、开设生态学专业及生态学相关课程的高校之一,是云南大学“一流大学”建设中“生态学与地球环境学科群”主要承担单位。

为了满足人才需求,云南大学在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预设三个方向:即有志于在生态学及相关领域继续深造的科研学术型人才、具备较强专业动手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工作的管理传播型人才。

“双线”,即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双线推进

云南大学的生态文明知识传播对象,基于专业教育,向其他专业的大学生拓展,逐渐扩展到政府相关部门领导干部、中小学师生以及普通公众。目前已成为“云南省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基地”,正在编写《云南省生态文明教育指导纲要》。

“双线推进”的教育模式,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思路,不仅考虑到如何培养懂理论重实践的各类专业人才,也发挥了专业和学科优势,着眼补足大众生态文明意识的短板,针对两种群体,双管齐下,多措并举大力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六平台”,专通融合教育模式的实施载体

专业实习平台。云南大学在充分发挥云南区位优势,在反复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成功构建了“一线四地多点”的生态学实习平台。实习平台纵观云南全省海拔高差3800米,囊括了中国西南地区从热带雨林至高山流石滩所有典型生态系统。通过该实习平台,学生能亲身感受和认识云南生物及自然资源全貌,大力提升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创新能力。

信息化教学平台。借助现代技术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建设可供学生自学和测试的虚拟仿真实验项目3项,其中《“山地-城市-湖泊”复合系统交互影响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和《基于DNA分子技术重建植物进化历史》被认定为省级虚仿项目。利用“雨课堂”、MOOC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课堂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社会实践平台。依托“三下乡”活动,进行社会调研和生态文明理念传播,建立云南大学高原山地生态与地球环境展览馆(云南省科普教育基地)等平台,用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近两年来,本科生承担省部级以上创新项目18项,其中国家级11项,获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奖10项。

开放合作办学平台。与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兰州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建立了稳定的人才培养合作关系,与欧洲名校瑞典乌普萨拉大学深度合作,实现了从联合实习到形成“3+1”联合培养模式的成功升级;同时,面向南亚东南亚,与缅甸曼德勒大学和泰国农业大学联合建立国际实习基地,举办国际联合实习,将生态文明种子向“两亚”传播。

通识教育平台。利用通识教育平台,组织开展《国家生态文明战略与云南绿色发展》《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等系列“云岭大讲坛”报告活动等20余次,3000多名处级以上干部参加了活动,网络受众超过 3 万人,极大提升了干部队伍的生态文明素质。

据了解,自专通融合系统实施以来,本体系共培养了299名生态学专业学生;另有相关专业生物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共500余人次利用本体系的课程、平台、师资队伍和实习基地等资源完成了相关学习。近年来该体系共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3门,其他国家级和省级课程7门,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基地1个,出版教材10部。(木胜玉)

(责编:徐前、朱红霞)

推荐阅读

飞向蓝天的“卓玛”(身边的小康故事)  “卓玛,飞机能飞多高啊?”“卓玛你去过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玛仿佛是村里的“明星”。 格茸卓玛的家乡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团结村。这个很多人没有坐过飞机的村子,却走出了一位在飞机上工作的女孩。 作为东航…【详细】

要闻

云南新增19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  人民网昆明7月27日电 (符皓)据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7月26日0时至24时,云南无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9例、无症状感染者3例。确诊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隔离医学观察2…【详细】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