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各显神通发展乡村旅游

2021年02月08日08:30  来源:云南日报
 

发展乡村旅游,美了乡村、乐了游客、富了村民。近年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临沧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腾冲市等地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各显神通,走出了有借鉴意义的创新之路。

大理 打造六种新模式

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大理州打造出了六种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

“农业+旅游”,变农业基地为旅游景区。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大理市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宾川县咖啡园和石榴休闲园被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东莲花村和云龙县检槽稻田分别被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和“中国美丽田园”。

“非遗+旅游”,变工艺创作为旅游体验。以少数民族非遗项目传承保护为抓手,大力支持大理市周城村,走出一条传承、保护、开发、可持续的乡村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发展扎染体验作坊15家,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带动就业3000多人,实现年销售额7000多万元。

“支部+旅游企业+贫困户”,变个体经营为“红色股份”。宾川县新庄村成立集企业股份、村集体股份和村民股份为一体的宾川县红色海稍农业观光旅游开发公司,通过“红色股份”带富群众,打造“红色体验、观光休闲、特色美食”的红色旅游体验项目。2019年以来,共接待游客35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50多万元。

“节庆+旅游”,变单一节庆为产业化收益。盘活地方节庆资源,突出个性化、特色化、开放化特征,构建餐饮、住宿、消费为一体的产业化体系,丰富乡村旅游业态。鹤庆县奇峰村盘活万亩古梨树资源,打造一年一度“奇峰梨花节”,让深山小乡村变成生态宜居致富村。2019年以来,奇峰村通过举办梨花文化旅游节,共接待游客6.58万人次,带动发展农家乐、客栈13家,实现村民人均增收1800元,旅游综合收入达1928万元。

“景区+带动”,变旅游景点为乡村核心资源。以旅游综合开发项目为依托,在项目建设以及景区开发和经营中,带动当地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环境整体提升。弥渡县借力“小河淌水”名片,打造了密祉旅游小镇,每年元宵节灯会期间,吸引近8万人到密祉旅游,创造旅游综合收入100余万元。

“民族特色+产业融合”,旅游扶贫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围绕少数民族村寨和特色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特色旅游商品等资源合理开发利用,通过乡村旅游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和农民脱贫致富。剑川县沙溪古镇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投资,建成特色民宿客栈172家,木雕、刺绣等传统工艺品商店32家。

临沧 强化品牌引领

近年来,临沧市以建设“一个美得像梦一样的地方”为目标,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村,树立乡村旅游新标杆。

充分利用万名干部规划家乡行动成果,依托已有自然条件,因形就势,合理布局房、田、林、路等元素,统筹推进“白改黑、黑配黄、墙改篱、花配树、蓝改彩、房配景、杂改序、天配地”工程,统筹开展村庄景区化建设改造。

理顺规范村内杂乱无序的电线管网线路,全面杜绝村庄内违章建筑、乱搭乱建现象,建立健全村级环境卫生整治管理制度,配设垃圾池、垃圾桶等环卫设施。引导村民新建住房配套建设无害化卫生厕所,每个村庄至少配套建设一座A级旅游公厕,全面提升村庄人居环境,树立乡村旅游品牌形象。

参考旅游景区标准,制定《临沧市“乡村旅游品牌村”申报评定工作方案》,在102个乡村旅游示范村中优选出20个品牌村重点打造。这20个村都注重挖掘资源特色,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网厕”等要素建设,不断提升餐饮、住宿、出行、游览、购物、娱乐等要素供给品质,在村庄景区化建设、市场化运作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如沧源佤族自治县翁丁村、芒团村、南楞田村以浓郁民族文化风情闻名国内,冰岛村、锦秀村、鲁史村以茶文化知名省内外,中山村、安石村、古墨村采取“公司+农户”模式发展乡村旅游,碗窑村、忙蚌村、下班坝村、芒阳村、景亢村、忙而村注重核心产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幸福村、昔宜村、班幸大湾塘村依托村内温泉、澜沧江、榕树等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刺树丫口村、永和国门新村突出边关风情。

德宏 打好发展组合拳

脱贫攻坚工作中,德宏州委、州政府针对全州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不足、乡村基础设施薄弱、人居环境脏乱差问题突出的实际,结合交通扶贫、农村危房改造、美丽乡村建设、乡村人居改造提升工作的推进,将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效方法,打出了一套乡村旅游扶贫组合拳,组织实施了一大批乡村旅游发展项目。

在村庄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的过程中注重融入民族文化元素,在外墙体、封檐板、屋檐、村头寨尾装饰民族元素、标识标牌,让各族民居各有特色,留住民族文化记忆和乡愁。

充分利用清新和美的田园风光、宁静优美的生态环境、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干净整洁的村庄院落以及淳朴的生产生活习惯精心打造旅游扶贫示范点。紧紧抓住脱贫攻坚的历史机遇,加大交通、电力、广播电视、网络、饮水安全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不断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紧紧依靠群众、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想办法让群众参与进来、融入进来,动员农户将“牛棚”改造为客栈,动员农户将农家小院建设为农家乐和乡村旅馆,动员农户当向导、当导游,有针对性地组织农户参加餐饮培训、客房管理服务培训,提高群众参与乡村旅游和服务乡村旅游的能力,动员群众组建民族歌舞表演队向游客展示德宏悠久的民族文化,鼓励群众生产销售农特产品、手工艺品,鼓励“企业+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抱团发展。

目前,贫困户生产的回龙叶、德昂酸茶、滇皂角、石斛、优质米、牛肉干、坚果等优质农产品和贫困户制作的民族织锦、剪纸作品、刀具、银器、葫芦丝、傣陶、竹编等工艺品正在通过乡村旅游的带动得到销售和发展,全州共有126个农特产品成为消费扶贫产品。

当地群众在参与、融入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得到实惠,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脱贫致富,并打牢了稳定脱贫的坚实基础。

腾冲 用活旅游资源

腾冲市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按照“政府扶持、村民主体、方式灵活、多方参与”的原则,以“跳跃式布局、组团式发展”的模式,积极创新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和经营机制,重点规划和推进一批全市乡村旅游特色村,将江东银杏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五合帕连傣族古寨、新华乡坝角阿昌民族村等10个乡村旅游点创建成A级旅游景区,有力推动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依托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86个村庄,以一家一户为单元,以提升改造农家乐、民宿客栈为重点,打造一院一故事、一院一特色、一院一精品的庭院旅游经济体为主的民宿民居产品集聚区和体验区。中和新岐村、马站和睦村、猴桥国门新村等一批古村落正在打造提升成为新的亮点。固东荥阳村的纸伞、刘家寨的皮影、界头新庄的抄纸、北海富裕村的竹编、和顺的藤编等成为吸引游客体验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产品。

固东镇江东银杏村、清水乡中寨司莫拉佤族村被文化和旅游部认定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高黎贡山茶博园、界头镇成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江东银杏村的《优先扶持农旅融合——云南省腾冲固东镇江东银杏村促进发展乡村旅游助增收》被原国家旅游局作为旅游扶贫富民创新发展典型案例进行推广。

北海乡被认定为省级旅游扶贫示范乡,猴桥镇猴桥社区被认定为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高黎贡山茶叶公司、台茶公司被认定为云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企业。(朱海 文/图)

(责编:徐前、朱红霞)

推荐阅读

飞向蓝天的“卓玛”(身边的小康故事)  “卓玛,飞机能飞多高啊?”“卓玛你去过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玛仿佛是村里的“明星”。 格茸卓玛的家乡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团结村。这个很多人没有坐过飞机的村子,却走出了一位在飞机上工作的女孩。 作为东航…【详细】

要闻

云南新增19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  人民网昆明7月27日电 (符皓)据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7月26日0时至24时,云南无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9例、无症状感染者3例。确诊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隔离医学观察2…【详细】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