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字的时候,杨云江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邓楚瑜摄
杨云江认为,自己的字写得还不好。学字之路,还有很长的距离要走。
单位有同事诙谐地说,杨云江写的字,比他的模样更能让人记住。
去年年底,因工作需要,单位让大伙儿手写填报一个表单。交表的时候,收表人瞟了一眼杨云江填报的表,面色有些不悦:“微信群里通知几遍要手写版的,你怎么还要打印?”杨云江微微一笑:“这就是手写的。”仔细一看,收表人瞪大了眼睛——表单上的墨迹未干,工整的楷体字堪比电脑打印。
杨云江是一名“80后”,云南大理人,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城区烟站技术员。
杨云江学字,源于父亲杨琦的言传身教。
“我父亲只有两个爱好,练字和打篮球。”杨琦退休前在大理市一家国有银行工作,多年来凭着浓厚的兴趣和辛勤努力,练就了一手好字。“在那个电脑和打印机尚未普及的年代,父亲承担了单位许多重要材料抄写工作,一部分材料至今存档留存。”
杨云江坦言,在学字方面,父亲从来没给自己施压。“当时许多字虽然还不认识,但总会拿着纸和笔,一撇一捺地学着父亲写。”杨云江说,在父亲的感染下,自己从4岁多的时候就对学字产生了浓厚兴趣,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天赋加上勤奋,杨云江的字越写越好。小学四年级,凭着一手好字,杨云江已是“别人家的孩子”:学校黑板报的指定“写手”、班里作文范文的常客。每次开完家长会,第二天总会有一些调皮的同学跑来跟前抱怨:“你可拉倒吧,这样下去,什么时候我才不挨揍!”
“大理古城城门上悬挂的那块牌匾写的什么?‘文献名邦’,你们连字都写不好,好意思称自己是大理人吗?”杨云江说,自己刚上初中的时候,班里一些同学写的字让老师不止一次发飙,这让他愈发坚定了自己的学字之路。
杨云江硬笔书法作品。王婷摄
上初二的时候,杨云江的硬笔书法水平已小有造诣。为了让儿子更上一层楼,杨琦带着他去拜师于一位在大理州很有名气的书法家。杨云江回忆说,当时这位书法家看到自己写的几张字帖后,沉默许久后说了一句:“这个水平可以独立练字,不必从基础学起。”并送给了自己一句话:写大字看小字,写小字看大字。
谨记教诲,杨云江在学习之余,几乎把剩余时间全部花在了学字上面:在大理一中读高中时,杨云江一有时间就跑去看立于校园里、从清代流传下来的石碑上的刻字;颜(真卿)体、柳(公权)体、文(征明)体的字帖不知临摹了多少遍;楷书、小篆的字体变化熟记于心。
一手漂亮的字不仅赢得了老师和同学的赞誉,还赢得了芳心。大二的时候,杨云江以一篇赏心悦目的小篆体《碣石颂》参加了学校的书法比赛,获得了二等奖,引起了妻子——当时班里的团支部书记、自己倾慕已久的“女神”的注意。随后,水到渠成。“现在妻子和我开玩笑时会说,她是被我的字‘骗’到手的。”
参加工作以后,虽然手写的材料不多,但杨云江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一有时间就练字,在他看来,这个不仅是对自己学字初心的坚守,也是化解焦虑的好方法,“遇到压力大或不开心的时候,练一会儿字就好了。”
这两年,个旧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加大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力度,鼓励大伙儿在做好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文体活动,并创造条件让书法等方面有特长的人员能有时间聚在一起切磋,这让杨云江很振奋。
杨云江很享受写字的过程,一张纸、一支笔,方寸之上,撇捺之间,简繁变化,写下的是字,领略的是中华文明的灿烂瑰宝。
时光荏苒,阅历渐长,杨云江的字浸入了对人生的思考,功力越发深厚,字形字体自成一家。不少人上门求字,但他总是婉拒:自己的字写得还不好。学字之路,还有很长的距离要走。
杨云江的女儿今年虽才8岁,但他已为小家伙制定了学字规划:先学楷体,再学其他,“方方正正,乃是做人之道。”(邓楚瑜、王婷)
飞向蓝天的“卓玛”(身边的小康故事) “卓玛,飞机能飞多高啊?”“卓玛你去过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玛仿佛是村里的“明星”。 格茸卓玛的家乡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团结村。这个很多人没有坐过飞机的村子,却走出了一位在飞机上工作的女孩。 作为东航…【详细】
云南新增19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 人民网昆明7月27日电 (符皓)据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7月26日0时至24时,云南无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9例、无症状感染者3例。确诊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隔离医学观察2…【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