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前的春运首日,后来被称为“春运母亲”的巴木玉布木走过南昌火车站广场。在记者的镜头里,她留下了一张感人至深的照片《孩子,妈妈带你回家》,也留下了一个谜。很多读者都好奇地追问:她是谁?她有着怎样的生活和故事?
11年后,当又一年春运开启之际,她终于被记者找到,再次出现在镜头面前。令人欣慰的是,这位贫穷的母亲已经成功实现脱贫,她的生活和命运也已经改变。
时代变迁、社会转型,都会造成一些特殊群体,遭遇特殊的困难。在20世纪90年代的农村地区,一些少年儿童因为家境贫困而失学;进入新世纪之后的农村地区,又有一些少年儿童因为父母进城务工而亲子分离,成为留守儿童。以巴木玉布木为代表的一些贫困地区的女性,因为家境贫困以及传统思想的偏见,甚至承受着比男性更大的苦难。迫于生计,她们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此外身为女性,她们还要同时承担生育和抚育孩子的重担。
作为普通人,她们被淹没在茫茫人海之中。照片等新闻报道可以记录一个人、一个群体的命运,帮助她们走进公众视野。然而,照片只能定格一瞬间,如果仅有读者的感动和网络热搜,当舆论热潮过去之后,她们还是难以摆脱困境。要真正改变她们的命运,还是要依靠制度化的政策安排,依靠公共政策的持续发力。
1991年,以小学生张明娟为人物原型的照片《我要读书》引发轰动。照片里那双纯净、无辜而又充满渴望的大眼睛刺痛了亿万读者的心灵,这张照片也很快成为希望工程的标志。随着希望工程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推进,以及针对贫困失学少年儿童的相关政策逐步实施落实,千千万万贫困少年、失学儿童得以走进课堂。
尽管《孩子,妈妈带你回家》这张照片感人至深,但它并没有直接改变主人公巴木玉布木的命运。11年来,人们甚至完全不知道她是谁、身在何处。真正改变她的生活和命运的,是国家精准脱贫战略的强力推进。在扶贫干部的倾力相助下,巴木玉布木一家种植经济作物获得了成功,在2020年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在扶贫资金的补贴下,她家盖起了宽敞明亮的新房,“住上不漏雨的房子”这个儿时梦想得以成真。得益于国家政策在教育方面的资助,她的儿女们都能走进学校接受教育,摆脱了“不识字”的命运。
巴木玉布木生活和命运的改变,仅仅是时代发展的一个缩影。事实上,随着精准脱贫的进程,随着一系列扶贫政策的实施和完善,过去8年,全国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无数“春运母亲”不再被生计重担压弯脊梁,无数孩子也不再颠沛流离,得到了健康快乐地成长。
当然,在媒体报道、公众关注、政府决策和公共政策实施之间,可以建立起良性互动的机制。在社会生活中,失学少年、留守儿童、贫困母亲、女性农民工都身处边缘地带,常常无声无息、面目模糊。通过媒体报道,他们被看见、被听见、被感知、被共情,他们的生活困难和命运困境,得以成为公众和舆论的关注点。如果媒体报道和公众关注能够更进一步,被纳入政府的决策视野,推动相关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那无疑有助于在不同群体、不同领域之间互成正向反馈机制,有助于解决客观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封寿炎)
飞向蓝天的“卓玛”(身边的小康故事) “卓玛,飞机能飞多高啊?”“卓玛你去过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玛仿佛是村里的“明星”。 格茸卓玛的家乡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团结村。这个很多人没有坐过飞机的村子,却走出了一位在飞机上工作的女孩。 作为东航…【详细】
云南新增19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 人民网昆明7月27日电 (符皓)据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7月26日0时至24时,云南无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9例、无症状感染者3例。确诊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隔离医学观察2…【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