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年一度的省级两会,是观察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窗口。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各地将如何规划新一年的重点工作?如何绘制未来五年经济社会的发展蓝图?人民网记者走进2021年省级两会,带您一同了解。
冬日暖阳洒满春城,滇池之滨激情涌动。
1月26日上午,云南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在昆明开幕,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满怀豪情赴盛会,履行职责担当使命。
1月26日上午,云南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开幕。人民网 刘怡摄
回顾“十三五”,云南攻坚克难,砥砺奋进,规划目标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
展望“十四五”,云南提出定性目标: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达到新水平,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取得新进展,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边疆治理能力实现新提升。
代表委员们满怀豪情,表示将履好职尽好责,在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彰显云南担当,展现云南作为。
强产业:围绕“三张牌” 建产业强省
“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这三张牌,形成几个新的千亿元产业”是2018年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目标。
一批绿色铝硅项目陆续建成投产,省内自用电量比例首次超过外送电量;正式发布全国首个省级区块链溯源商品码“孔雀码”,成立全国首个省级区块链中心;新增9个国家级文旅品牌,大滇西旅游环线、半山酒店、特色小镇等成为旅游热点……2020年,围绕“三张牌”,云南的发展蹄疾步稳。
亚洲最大的花卉市场——斗南花市里人头攒动。人民网 李发兴摄
总结这几年打造“三张牌”的成绩,今年的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这几年,世界一流“三张牌”扎实推进,绿色能源成为第一大产业,高原特色农业全面提升,智慧旅游站到行业制高点,服务业撑起“半壁江山”。
2021年,云南提出“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新优势”。“绿色能源牌”上,提出做好“材”字大文章,加快建设绿色制造强省;“绿色食品牌”上,提出建设一批绿色有机示范基地和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健康生活目的地”上,提出发展新型农村旅游,开发生态旅居、休闲度假、户外运动、研学科考、养生养老等新业态新产品。
1月27日上午,云南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举行中共、民主党派、无党派、台联、侨联、少数民族、特邀界别和香港、澳门人士联组协商会议。云南省委书记阮成发到会听取委员意见建议。他指出, 要发挥比较优势,持续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站上行业制高点。要围绕重点产业发展,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壮大支柱产业,培育新材料、生物医药、健康食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张牌”助力下,云南提出“全力推动产业强省建设”,旨在打造一批万亿级支柱产业和千亿级优势产业,不断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敢为人先方能占得先机,勇于追求方能行稳致远。代表委员们相信,在产业兴省富民理念下,只要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凝心聚力、努力奋斗,云南产业强省的目标定会实现。
惠民生:围绕乡村振兴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50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体脱贫……”《政府工作报告》里的一个个关键词,勾勒出云南过去5年在脱贫攻坚战中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由于历史、自然等多个方面原因,云南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难度大,是我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经过多年的攻坚克难、艰苦奋斗,困扰云南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得到解决。
2014年,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后,当地积极重建,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好。图为航拍震中龙头山镇新貌。人民网 李发兴摄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如何让脱贫效果得到长效巩固,《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了方向:2021年,云南将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并实施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规划建设100个乡村振兴示范乡镇、1000个精品示范村、10000个美丽村庄。
云南省人大代表、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县长李建华看到这里动了心。要知道,代表各民族团结互助的典范“宾弄赛嗨”就诞生在孟连。“‘宾弄赛嗨’是孟连傣语,指的是傣族与周边其他民族在日常生活中结交的没有血缘但像亲戚一样的关系。”李建华解释说。
他认为,报告中提出的实施“百千万”示范工程,为孟连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将结合正在推广运用的‘宾弄赛嗨’民族团结互助机制,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的思路推进乡村振兴,发扬好民族团结、向上、进步精神,抓好‘十四五’各项工作落实,让孟连各族人民过上一年比一年好的日子。”他说。
乡村振兴,由一连串的惠民小事汇聚而成。“稳定和扩大就业、学前教育普及普惠项目、健康云南持续提升行动、云南惠老阳光工程、文化惠民和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公共卫生应急能力提升工程、建立帮扶救助平台、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数字云南’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农房抗震改造项目。”2021年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列出了2021年要干的10件惠民实事,并列出具体目标。
“民生保障越来越有力,百姓从发展中获取的实惠越来越多”“信心倍增,备受鼓舞”“报告暖人心窝”……代表委员们纷纷为惠民“礼包”点赞。
厚植民生底色,绘出绚丽未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四五”民生目标:在高品质生活上,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的民生建设,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让各族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美生态:办好“COP15”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云南生态好、环境美,时时可见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四季飞花……保护好云南的生态环境,是时代要求,民心所向,发展之需。”云南生态优势明显,两会现场,代表委员们充分肯定“十三五”期间云南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成绩。
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遍地绿色。人民网 李发兴摄
2021年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十三五”期间,云南以“四个彻底转变”的革命性举措抓好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5.04%,城乡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
被誉为“极边第一城”的腾冲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走在全省前列,冬日来到这里,蓝天白云下,是阳光和煦的模样。这里温泉林立,境内还有大大小小的火山,景色优美。
结合《政府工作报告》,云南省政协委员、腾冲市副市长李屏认为,腾冲要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就是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抚仙湖是玉溪市的“母亲湖”,是中国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因湖水清澈见底而被古人称为“琉璃万顷”。这几年,“抚仙湖的水越来越清,村里人的日子也越过越好了。”说起“母亲湖”的变化,云南省人大代表李艳兰欣慰地说。
2017年,李艳兰与玉溪澄江龙街街道广龙社区沿湖而居的12个村民小组6100余名村民一起搬离抚仙湖一级保护区,到环湖公路外新建的广龙旅游小镇安家。如今,在居民退出的土地上,抚海湾湿地公园风景如画,成片的花海成为游客的“网红打卡地”。“我们吃的是生态饭,未来村民从事的都是餐饮、住宿、娱乐等旅游服务业,大家都把保护好‘母亲湖’当做自己的责任。”她说。
今年5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将在昆明召开,云南正举全省之力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发出的“春城之邀”,努力把大会办成具有中国气派、云南特色、春城风貌的一场惊艳世界的国际盛会。
谈及这一话题,云南省政协委员、省科协副主席袁晓瑭说,云南素有“动植物王国”的美誉,生物多样性居全国之首,大会的召开,将充分展示云南多年来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作出的贡献和深度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希望通过大会的召开,让全球聚焦云南,总结云南经验,也希望云南模式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走向全球的“中国示范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云南将把握‘保护’的核心意义,努力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关于“十四五”期间云南在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建设上如何持续发力,《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明确要求。
建言献策促发展,履职尽责谋新篇。云南省两会不过短短5天,但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要将“两会状态”保持下去,把虚的东西拿掉,让实的作风放大,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飞向蓝天的“卓玛”(身边的小康故事) “卓玛,飞机能飞多高啊?”“卓玛你去过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玛仿佛是村里的“明星”。 格茸卓玛的家乡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团结村。这个很多人没有坐过飞机的村子,却走出了一位在飞机上工作的女孩。 作为东航…【详细】
云南新增19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 人民网昆明7月27日电 (符皓)据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7月26日0时至24时,云南无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9例、无症状感染者3例。确诊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隔离医学观察2…【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