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不该是“事实孤儿”

2021年01月22日08:38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不该是“事实孤儿”

  近日,媒体聚焦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生活与成长。有专家根据司法部调研数据估算,截至2018年,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数量约为69万。贫困、辍学、流浪、乞讨、被歧视……一些未成年人因父母在高墙之内,缺乏照料而成为“事实孤儿”。

  2019年,民政部、司法部等12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将事实无人抚养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纳入保障范围,提出民政部门应履行主管部门职责,公安、司法、医疗保障等部门和组织应加强工作衔接和信息共享。

  罪责自负是法治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现实中,一些罪犯是未成年子女的唯一监护人或家庭支柱,这些人因违法犯罪被判处监禁刑后,虽然其未成年子女未受到明确的牵连,却因无人照料处于困境。如无人接送上学、无人提供基本的衣食住行,生病后无人照料,成为典型的弱势群体,甚至沦为生活无着落的“流浪儿童”。

  如果对这些未成年人不管不问,无疑是对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漠视。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政府部门有责任对困境未成年人实施分类保障,采取措施满足其生活、教育、安全、医疗康复、住房等方面的基本需要。无论是其父母因犯罪被判刑,或者是被父母遗弃,亦或是自身系流浪乞讨人员,都是需要被照料的“困境未成年人”。

  在任何一个文明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都应是无差别的、平等的。哪怕未成年人自身违法犯罪,其受教育权等基本权利也应得到保障。举轻以明重,仅仅因为其父母服刑,未成年人的权益就得不到保障,显然不是合理现象。全面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不该遗漏这些父母坐监服刑的特殊未成年人。

  特别是,当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子女能够得到妥善安置、帮扶的话,对服刑人员及其未成年人子女都是好事。服刑人员可以因此看到个人及其子女的未来,感受到社会的温度和司法的文明,进而真诚认罪服法,努力回归社会。这些未成年人获得正常的教育、医疗、生活等基本保障,不被排斥在社会边缘,可以预防他们违法犯罪,仇视社会,成为“二代罪犯”。

  保护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正当权益,民政、司法、基层组织更应担当起主体责任。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机构及公益组织则应通力协作、有效衔接,构建有效的保护机制,让这类特殊未成年人群体得到帮扶,实现健康无忧地成长。(史洪举)

(责编:木胜玉、朱红霞)

推荐阅读

飞向蓝天的“卓玛”(身边的小康故事)  “卓玛,飞机能飞多高啊?”“卓玛你去过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玛仿佛是村里的“明星”。 格茸卓玛的家乡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团结村。这个很多人没有坐过飞机的村子,却走出了一位在飞机上工作的女孩。 作为东航…【详细】

要闻

云南新增19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  人民网昆明7月27日电 (符皓)据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7月26日0时至24时,云南无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9例、无症状感染者3例。确诊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隔离医学观察2…【详细】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