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现场(人民网 曾智慧 摄) |
人民网昆明12月15日电(曾智慧)12月15日,在云南省“回眸十三五 奋进彩云南”系列发布会第六场——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专题新闻发布会上,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胡介波介绍,“十三五”期间,云南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强化科技支撑引领,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走出去”步伐,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显著增强,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位居全国前列。
鲜切花生产面积、产量位居全球第一
“十三五”期间,云南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全面提升,全省共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5239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093万亩。粮食产量多年保持全国第14位,今年产粮1896万吨,产量、单产都创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2019年全省猪、牛、羊、禽肉总产量406万吨,全国排名由2015年底的第11位提升到第7位。鲜切花生产面积、产量位居全球第一,天然橡胶、咖啡、烤烟、核桃、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连年保持全国第1位,甘蔗、茶叶面积和产量稳居全国第2位。第一产业增加值由2015年的2056亿元提高到2019年的3038亿元,全国排名由第14位提升到第11位。菜篮子、果盘子产品品类丰富、供应充裕、价格平稳,有效满足了省内外供给。
有机茶、有机蔬菜面积排全国第一
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打造成效显著。通过开展20个“一县一业”示范县和20个特色县创建活动,推动了省、州(市)、县(市、区)三级产业基地建设,开展花卉、蔬菜两个国家优势产业集群项目建设,连续三年高规格评选表彰“10大名品”“10强企业”“20佳创新企业”。加快推进绿色食品、有机产品认证,形成了一批“绿色食品牌”拳头产品集群;2019年全省“三品一标”有效认证产品5590个、登记企业1951家,较2015年实现翻倍增长;绿色食品有效认证产品1746个,全国排名提升到第8位;有机产品认证证书1169张,全国排名提升到第6位;全省有机茶面积52.5万亩,全国排名第1位;有机蔬菜面积9.75万亩,全国排名第1位。“云系”“滇牌”农产品销往全国150多个大中城市、11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9年出口额达47.8亿美元,居全省第一大出口商品地位,连续多年位居西部省区第1位、全国第6位。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农产品出口逆势增长9%。
农业产业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实支撑
“十三五”期间,云南贫困地区培育了26个扶贫主导产业,形成了“县县有主导产业、村村有产业基地、户户有增收项目”的基本格局,对有发展条件的贫困户实现产业全覆盖,培育各类带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85万个,基本实现有产业发展条件的贫困户每户有1个以上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9年达10771元,其中来自产业的经营性收入占比46.7%,成为最大的收入来源。2020年前三季度,克服疫情影响,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1%,其中来自产业的经营性收入同比增长7.5%,为实现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
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达9.3万个
随着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逐步发展壮大,云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从“十二五”末的3279个增加到2019年底的4240个,销售收入从1967亿元增长到3009亿元,增幅达52.97%;农民合作社达6.2万个,家庭农场达2万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1.1万个,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有力推动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
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突破100亿元
“十三五”时期,云南农村电子商务全面提速,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突破100亿元,年均增速20%以上;农业生产、粗精加工、农旅休闲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建成一大批“产业强镇”和“一村一品”专业村镇,促进了农民就地就近就业。
飞向蓝天的“卓玛”(身边的小康故事) “卓玛,飞机能飞多高啊?”“卓玛你去过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玛仿佛是村里的“明星”。 格茸卓玛的家乡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团结村。这个很多人没有坐过飞机的村子,却走出了一位在飞机上工作的女孩。 作为东航…【详细】
云南新增19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 人民网昆明7月27日电 (符皓)据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7月26日0时至24时,云南无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9例、无症状感染者3例。确诊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隔离医学观察2…【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