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移动支付购物、线上挂号预约医生、刷脸验证身份领取养老金……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当大多数人可以享受科技创新带来的智慧生活便利之时,一道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却横亘在老年群体面前。
如何让老年人适应数字化社会,让他们也能分享数字红利,是摆在社会面前的一道必解题。
老年人孤独感加剧
10月20日一早,70岁的杨蔚从昆明市滇池路阳光花园赶往云南省中医医院看病。“到医院才知道,就医卡、挂号都要在自助机上操作完成,因为不太懂操作,折腾了近半个小时才搞定。”许久没来医院的杨阿姨多次尝试也没有成功,引得后面排队的人抱怨连连。
“现在买菜都要扫码支付,收现金的越来越少,不会手机支付很麻烦。像我们领取养老金,每3个月要在手机上刷脸验证一次,也是很让人头疼。“杨蔚从包里拿出一张纸,上面是她儿子画的社保领取验证流程,从开始点击哪个程序到最后如何退出,每个步骤写得巨细无遗。她说:“虽然已很详细,但每次操作还是要花很长时间,现在不会用手机、电脑真是寸步难行。”
市民李女士的母亲年近70岁,因患有多种慢性病,常到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看病。“每次帮老人在手机上预约挂号,我都得上好闹钟准时‘抢号’。专家号一般在当天零点放号,一两分钟就被‘抢’光了。叫老人自己操作,她连挂号程序在哪都找不到。”李女士说,她母亲平时会使用智能手机聊天、看新闻等,但要进行更复杂的操作就只能靠子女帮忙。
记者走访昆明市部分医疗机构、银行、超市、机场车站发现,这些地方虽为老年群体设立了专门的人工通道,但通道有限,且有的服务仍需要在线上平台办理。年轻人使用手机、电脑快速完成的事情,老人们往往要在线下经过长时间等待才能办好。
让生活更加便捷的智能化、数字化怎么就成了老年人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记者采访发现,一是目前仍有部分老年人还在使用功能机;二是多数老年人即使会使用智能手机,也仅局限于接听拨打电话和查看信息,更多复杂的线上功能对他们来说实在太难;三是有的老年人对越来越普及的移动支付抱有不安全和不信任感,更愿意在线下办理。
“我们正处于数字化过渡期”
来自云南省老龄委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省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692万,占总人口的14.24%。另据最新《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40亿,其中6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占比仅10.3%。
“‘数字鸿沟’又称为信息鸿沟,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云南大学退休教授石鹏飞认为,老年人所面临的“数字鸿沟”主要表现在看病挂号、外卖送餐到家、网购送货上门等。这些便捷生活方式本该对年迈体弱、出行不便的老人带来最多便利,但因不会使用互联网或对网上操作流程不熟悉,老年群体反而成为距离便捷生活方式最远的人群。石鹏飞表示,不少老人的生活正在渐渐与年轻群体拉开距离,更无法享受到互联网带来的“红利”。
石鹏飞表示,当前我们的社会正处于一个数字化过渡时期。围绕老人的一些公共服务,不能盲目追求技术的便利性而忽视了服务对象的具体特质,否则就是数字时代的“懒政”。
记者了解到,云南老年大学现有学员7000余名,新冠肺炎疫情发生至今,均采用线上教学模式上课。后台数据显示网课签到率达80%。“能达到这个数据真不容易。”学校副校长汪继文回忆道,2017年,学校为减少排队提高效率推行网络报名。当时很多老年人因不会操作,几乎天天到校长办公室要求恢复线下报名。3年来,经过在日常教学中的引导和培训,现在大部分老年学生不仅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注册报名、交学费、买教材、上课打卡等,还踊跃参加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组织的全国声乐、唱歌、书画、手工等网络大赛。
呼唤公共服务“适老化”
“双11”前夕,记者在昆明市五华区大观街道三合营社区看到,老年手机班课堂上,社区老年人正在学习使用手机“淘宝”。
说起开办老年手机班的初衷,社区党委书记罗霄介绍,社区所辖均为老旧居民小区,以老年居民较多。两年前,了解到社区老年人有学习使用智能手机的愿望后,社区通过“社区+社工+社会组织+社区志愿服务”的模式,由社区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让专业社工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两年来,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志愿服务者每周五都会手把手教老年人用手机。”
“我们开设了初级班和高级班,在册的学生有100多人,长期坚持学习的有40余人。”手机班老师钱金艳介绍,“学得慢、忘得快”是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的特点,很多老年人花了两年时间,才基本学会手机购物。
“学会用智能手机的确让生活很方便,但毕竟岁数大了,这些软件两三天不用就又忘记了。”73岁的严德芬说,尽管老年人努力学习,希望跟上时代步伐,但年龄带来的障碍,让他们还是难以适应,期盼社会各界给予老年群体更多关怀。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工作研究所所长向荣认为,数字化时代,更应该倡导年龄包容的风尚。部分老年群体在适应数字时代上的吃力,一方面是因为使用技能缺乏、文化程度限制;另一方面是许多公共服务及产品在设计中忽视了老年人的需求。“我们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在线上线下日趋融合的当下,从立法规划、政府决策到产业发展都应该着眼长远。科技进步的同时,更应考虑到如何消除老年群体参与社会生活的种种障碍,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便捷、多彩、温暖的社会环境。”她说。
评论
技术应回归服务本质
近日,“老人冒雨用现金交医保被拒”和“94岁老人被抱起做人脸识别”等事件,让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再度引发热议。大家表示,科技、移动支付发展太快,但技术再智能,也要回归服务本质。善待今天的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
进入数字时代,一部智能手机就能尽享便利,然而,对很多老人来说却视之畏途。记者调查发现,在智能手机面前,老年人有“三怕”:一怕屏幕字小看不清;二怕验证码出错;三怕网上骗子多。
令人欣喜的是,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务院的重视。11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就进一步推动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贴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务作出部署。
从服务本身来说,并不是说有了手机才能给人提供服务。回归到服务的本质上,一方面,老年人可以去学习怎样适应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但更主要的还是智能化技术怎么去服务老年人。从另一个角度看,面对日益增多的老年人,其需求背后是巨大的蓝海。如何抓住商机,为老年人“量身定做”公共服务,实现服务精准化,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才是政府部门和技术研发企业下功夫的地方。(张馨云)
飞向蓝天的“卓玛”(身边的小康故事) “卓玛,飞机能飞多高啊?”“卓玛你去过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玛仿佛是村里的“明星”。 格茸卓玛的家乡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团结村。这个很多人没有坐过飞机的村子,却走出了一位在飞机上工作的女孩。 作为东航…【详细】
云南新增19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 人民网昆明7月27日电 (符皓)据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7月26日0时至24时,云南无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9例、无症状感染者3例。确诊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隔离医学观察2…【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