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沧源“三个组织化”结出丰硕果实

2020年12月05日13:36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近年来,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凝聚各方力量,抓实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三个组织化”,结出丰硕果实。

产业扶贫组织化,种下美好生活新希望

沧源以县统筹、乡实施的方式,全覆盖成立乡镇扶贫开发公司,全面推行“党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围绕“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的特色产业发展思路,组织化、市场化、集约化推进产业发展,烤烟、茶叶、甘蔗等传统产业进一步提质增效,沃柑、无筋豆、蜂蜜等“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初具规模,有效带动群众增收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贫困群众户均产业增收达16222元。2020年全县93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10万元,最高的达300万元,有70个村经营性收入超过2万元。

芒卡镇莱片村党组织立足村情实际,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不断挖掘资源潜力,引进龙头企业,通过“支部+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五+”模式,依托边疆党建长廊“四位一体”建设试点和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等项目,因地制宜发展沃柑产业,让沿边荒山变成村级集体经济和群众增收的“万元山”,有效带动群众脱贫700人。

就业扶贫组织化,创造幸福美好新生活

沧源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把党员群众素质提升工程作为县委书记抓基层党建特色项目来推动,由县委组织部牵头抓,县职业技术学校具体实施,通过“项目、师资、资金”的整合,统筹涉农资金524万元,采取脱产、封闭式管理方式,设置烹饪、汽车维修、砌筑、挖掘机操作、民族舞蹈等课程,累计开展脱产培训4533人,以技能扶贫“造血”方式,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就业逐步向技能型、文化服务型就业转变,实现就业持续增收,增收最多的达3万元/年,带动农户增收3288户11874人。“培训回来后,我就开始卖馒头,每天收入能增加300块钱左右”。糯良乡坝尾村村民赵叶块高兴介绍培训收获。

哪里有劳务输出,劳务输出到哪里,党组织就跟进到哪里、服务到哪里,在持续巩固沪滇、江苏等劳务协作平台的基础上,与广东、福建等17个民营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为务工群众与企业招工牵线搭桥,“点对点”“一站式”批量输出人员,从“家门口”直通“厂门口”,2020年转移就业30173人,占全县劳动力总数的32.5%。在就地就近就业上,通过“本地企业吸纳一批、扶贫车间吸纳一批、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吸纳一批”的“三个一批”方式,派出党员小分队,深入县内各企业、合作社及在建项目工地全面统计用工需求,组织用人单位现场招聘,有1万多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易地扶贫搬迁组织化,搬出幸福美好新家园

沧源牢固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在安置点组建党组织,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做到有事找组织,行动看党员,让贫困群众有依靠,实现搬迁任务、党组织建立、建档立卡户纳入合作社、开展职业技能培训“4个100%”。

芒卡镇龙佬自然村是全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点,全村80户317人,在搬迁的时候,村党支部成立了临时党支部,采取党员包组联户,以“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党员”的方式,挨家挨户宣传动员、跟踪服务,帮助群众算好对比账、发展账、增收账“三笔账”,帮助群众树立脱贫信心,实现“要我搬”到“我要搬”的转变。“我们原来住的地方一下雨就担心山和石头会滑下来,很不安全,搬迁点建好后,我作为一名党员,我家是第一家搬来的,这里安全方便又漂亮,全家人都非常安心。”搬迁户李学明介绍说。

如今行走在龙佬自然村,一条条水泥路延伸到每家每户,一排排漂亮的新房整齐排列,一股股清澈的自来水流进了百姓家,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家家充满着幸福的味道。(陈学军)

(责编:木胜玉、朱红霞)

推荐阅读

飞向蓝天的“卓玛”(身边的小康故事)  “卓玛,飞机能飞多高啊?”“卓玛你去过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玛仿佛是村里的“明星”。 格茸卓玛的家乡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团结村。这个很多人没有坐过飞机的村子,却走出了一位在飞机上工作的女孩。 作为东航…【详细】

要闻

云南新增19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  人民网昆明7月27日电 (符皓)据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7月26日0时至24时,云南无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9例、无症状感染者3例。确诊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隔离医学观察2…【详细】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