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滇东北贫困村的脱贫密码

程浩

2020年11月30日08:24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编者按: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职责,脱贫攻坚战中,全国各地高校发挥优势,努力在祖国大地书写脱贫攻坚的“高校样本”。为此,我们走进昆明理工大学,看该校如何瞄准关键点,为定点帮扶对象精准脱贫贡献“高校思维”。

茨营完小的学生在上电脑课。(人民网 李发兴 摄)

云南省宣威市羊场镇普瓦、兔场、茨营3个行政村,地处滇东北山区,“地无一处平”,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64户2010人。

在昆明理工大学多年帮扶下,3个村迎来“升级迭代”——它们以党建为引领,因地制宜发展扶贫产业,提高教育质量,直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村民们更期待,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红火。

村民在采收蔬菜。(人民网 李发兴 摄)

党建引领 产业脱贫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火车头”快不了,脱贫攻坚战“打”起来自然费劲。

昆明理工大学党委统筹安排学校32个基层党组织与挂联点的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帮助3个帮扶村建设基层党建活动阵地,帮助提升党员素质。

在帮扶村,“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等定期开展;第一书记时常带着党员集体学习;村里的重大事项坚持“四议两公开”原则;大胆提拔年轻干部,为党组织注入新活力……昆明理工大学党委的目的,是让党建引领脱贫攻坚。

抓班子、带队伍,几年下来,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村民们干事创业的信心足了。这一点,在推进产业发展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走进兔场村的蔬菜基地,20多个大棚整齐排列,大棚里的茄子、辣椒、莲花白、苦菜长势喜人,村民们忙着采摘、分拣、装箱。次日一早,这些新鲜蔬菜就能上到200多公里外的昆明理工大学食堂餐桌。

村民李朴琼是基地负责人,回想与蔬菜结缘的故事,还得感谢党组织。

咋回事?兔场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全村1537户4599人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10户989人。要脱贫,没产业不行。“学校师生数万人,每天要消耗很多蔬菜,可否村里建一个蔬菜基地,学校负责回购?”有人在一次党组织会议时提出。“可以啊!”大伙一致同意。

谁来建?村党总支通过开党员会议的形式把找基地负责人的消息传递给党员。作为党员,李朴琼觉得这事挺好,“要不我整(干)?”她申请。

“行,就你来,可有个两个条件,必须保证蔬菜无公害,必须多请贫困户务工。”村里的条件,李朴琼想都没想便同意了。

此后,一车车蔬菜由基地运往昆明理工大学食堂,李朴琼兑现承诺:基地用农家肥,定时检测蔬菜各项指标,确保蔬菜无公害;多招贫困户务工,每天提供20多个工作岗位,多的话每天四五十人,每天每人65元。

受益的不止李朴琼,截至今年10月,昆明理工大学帮扶的普瓦村、兔场村、茨营村共建成连体大棚170亩,露地蔬菜680亩,昆明理工大学向蔬菜基地定向采购达1646.4吨,价值约394.15万元。

一名村民正在爱心公益超市选购生活用品。(人民网 李发兴 摄)

教育扶贫 校内校外

产业是脱贫基础,教育则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在普瓦村、兔场村、茨营村,昆明理工大学与3所完小建立“教育扶贫 共进共生”的长期对口帮扶关系,旨在利用高校资源,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2019年10月18日至20日,一场来自昆明理工大学附属小学的教育帮扶活动在兔场完小进行。昆明理工大学附属小学数学老师殷雪娇的一节《倍的认识》,让三年级学生着了迷。

对不少小学生来说,倍数是个抽象概念,课堂中,殷雪娇用摆小棒、学生拥抱的形式,让孩子们形象地理解了倍数的概念。“数学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太厉害了!”台下老师受益匪浅。

连司空见惯的班会,兔场完小的老师也从昆明理工大学附属小学的老师身上学到了不少窍门。

一堂《我有一双小巧手》的主题班会上,昆明理工大学附属小学的老师通过对二年级小朋友手工作品的展示、小品表演、整理书包、系红领巾等活动,让孩子们明白一个道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做的事情学着做。

教育扶贫,更多工作在校外。2019年8月,茨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瞿广卫的女儿瞿桃美中考成绩不理想,没考上高中,可她仍想继续读书。现实是,父亲因引发山火被刑拘,母亲离开了家,爷爷奶奶年岁大,她不敢提出上学要求。

昆明理工大学驻茨营村扶贫工作队得知情况后,向学校扶贫办反映,在昆明理工大学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沟通下,帮瞿桃美补报志愿,并于当年9月被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药剂专业录取,实现了求学愿望。

一家人又为孩子读书的费用发起愁来,驻村工作队队员帮她申报了“雨露计划”,每年可获得3000元助学补贴。昆明理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党支部每月资助瞿桃美500元,让她学习和生活有了保障。

点点“雨露”,滋润学生。2017年至今,昆明理工大学还招收羊场镇籍贫困新生50人,开学报到时为他们发放“爱心礼包”,并通过发放奖学金和助学金等形式资助其就学。同时,学校还利用相关措施,帮助羊场镇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

张丽梅拿着自己手写的感谢信。(人民网 李发兴 摄)

感恩感激 笑脸相迎

5年帮扶,3个行政村贫困户全部摘了穷帽子。成效在哪?在一个个扶贫项目里,也在贫困户的一张张笑脸上。

茨营村村民瞿广状,家有上年纪的父母,还有一儿一女要养。2016年,发展动力缺乏的一家人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咋甩掉穷帽子?昆明理工大学驻茨营村的驻村队员帮瞿广状协调到5万元贷款。拿着这些钱,瞿广状买了10头母猪,20头小猪仔。

今年猪价好,瞿广状前后卖了200多头,纯收入40多万元,一下从贫困户变成致富带头人,贷款也还清了。

由于身患慢性心衰,多年受困于呼吸困难、心慌、乏力的兔场村村民胡美娣,根据医生推荐,从2019年9月起,65岁的她长期服用一种叫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的药。

此药每盒14片,每天2次,每周一盒。在今年1月1日前该药没纳入医保报销时,每盒200多元,一个月下来近千元。对受制于贫困、唯一的孩子又患有严重智力障碍的胡美娣一家来说,是个天文数字。

好在来自昆明理工大学的帮扶干部和驻村队员帮她申请了医保特殊慢性病就诊卡,今年该药又纳入医保报销范畴。拿着就诊卡,她每年能到医保部门报2000元的药费。而且,自去年3月起,无劳动能力的一家3口全部享受低保兜底政策,基本生活得以保障。

普瓦村村民汤白稳患先天性小儿麻痹,母亲年老多病,昆明理工大学驻普瓦村的扶贫工作队员研究政策,他被列入政府特困供养群体。

汤白稳想学手艺,4名驻村队员凑钱买猪给他养,买来时15公斤,如今目测已有50多公斤。帮扶干部和驻村队员还时不时送来财物,汤白稳母亲手里的拐杖,就是挂包他家的昆明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张英杰从昆明带来的。

为感谢昆明理工大学帮扶,和汤白稳同村的张丽梅虽只上到初一,但还是决定专门手写一封感谢信。“听党话 感党恩 幸福生活党给予 勤劳致富报恩情”,感谢信结尾处,她这样写道。

这封不到500字的感谢信,折射出昆明理工大学帮扶羊场镇的大战略。

“5年多来,我们从党建扶贫、产业扶贫、消费扶贫等方面着手,促进3个行政村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当地脱贫攻坚的任务最终高质量完成。”昆明理工大学驻羊场镇扶贫工作队队长刘磊说。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如何让村民们过上更好的日子,最终实现乡村振兴,刘磊说他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责编:木胜玉、朱红霞)

推荐阅读

飞向蓝天的“卓玛”(身边的小康故事)  “卓玛,飞机能飞多高啊?”“卓玛你去过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玛仿佛是村里的“明星”。 格茸卓玛的家乡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团结村。这个很多人没有坐过飞机的村子,却走出了一位在飞机上工作的女孩。 作为东航…【详细】

要闻

云南新增19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  人民网昆明7月27日电 (符皓)据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7月26日0时至24时,云南无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9例、无症状感染者3例。确诊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隔离医学观察2…【详细】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