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两条关于公民信息安全的新闻引发社会关注。
据《新京报》报道,在由邯郸市公安局经办的一起案件中,不法分子与圆通快递多名“内鬼”勾结,通过有偿租用圆通员工系统账号盗取公民个人信息,再层层倒卖至不同下游犯罪人员。经测算,此次被泄露信息数量实际超40万条。
另外,据《南方都市报》报道,T3出行App因“违规收集个人信息,App强制、频繁、过度索取个人权限”,曾在10月被工信部点名要求整改。11月10日,由于仍未完成整改,T3出行App被工信部第二次点名通报并责令下架。近日,T3出行App悄然重新上架于各应用市场。
圆通快递公司40万条信息泄露事件,主要是快递公司有内鬼作祟。内外勾结,偷取以及贩卖用户个人信息,甚至形成一条严密黑色产业链。虽然现在内鬼已经被抓住,但相关公司还要反思:为什么会出现“内鬼”?为什么“内鬼”能轻易套取信息并不被及时发觉?
至于T3出行App违规收集个人信息,在工信部强令下架后不久就重新上架,令人担心其是否彻底完成整改。
这两起事件都是对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刺痛。在此类事件中,与外部勾结的“内鬼”,违规收集个人信息行为,都是表象,相关企业保护用户信息安全的意识与机制缺失,才是症结所在。
一心只想从用户身上获利,而不顾及用户的正当合法权益,是当下很多企业的通病。在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方面,企业责任压不实,关键还是越轨成本太低。虽然这几年立法步伐加快,惩戒力度逐步加大,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一些违规企业所接受的处罚还是太轻,比如通报批评和要求整改等。企业不受到真正的教训,保护个人信息的口号喊得再响,都缺乏实际价值和意义。
无论是严防“内鬼”,还是通报批评、要求整改,都不能流于表面,还是需要更长久长效的精细化治理来应对。
比如,对于企业存在侵害用户隐私以及放大信息泄露风险的行为,要加重惩戒;对出现严重信息泄露事件的企业,要严苛问责,倒逼整改。还可以用信息安全指数为企业评级,企业的信息安全指数越低,用户对其信任度也越低。只有企业真正被法律震慑,被规则束缚,才会真正重视用户信息安全,补足监管漏洞。(默城)
飞向蓝天的“卓玛”(身边的小康故事) “卓玛,飞机能飞多高啊?”“卓玛你去过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玛仿佛是村里的“明星”。 格茸卓玛的家乡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团结村。这个很多人没有坐过飞机的村子,却走出了一位在飞机上工作的女孩。 作为东航…【详细】
云南新增19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 人民网昆明7月27日电 (符皓)据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7月26日0时至24时,云南无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9例、无症状感染者3例。确诊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隔离医学观察2…【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