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大学的精准教育扶贫

程浩

2020年11月16日08:25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编者按: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职责,脱贫攻坚战中,全国各地高校发挥优势,努力在祖国大地书写脱贫攻坚的“高校样本”。为此,我们走进昆明理工大学,看该校如何瞄准关键点,为定点帮扶对象精准脱贫贡献“高校思维”。

茨营完小的学生在上电脑课。(人民网 李发兴 摄)

“这个字打错啦!”云南省宣威市羊场镇茨营完小的计算机室,同学指着崔文豪面前的电脑显示屏,说话时特意把“啦”字拉长。

10岁的崔文豪正用电脑键盘打古诗《暮江吟》,他打字很慢,每打一个字,先默念一遍拼音,眼睛盯着键盘,左右食指再跟着动,样子好笑又可爱。

好不容易打完,却把“暮江吟”的“暮”打成“幕”,同学眼尖发现了,崔文豪不好意思地笑了。

上四年级的崔文豪每周上三节计算机课,他说喜欢这门课,“好玩!”

这间计算机室,由帮扶羊场镇3个行政村的昆明理工大学捐赠。除此之外,捐赠图书、送教到乡村小学、为乡村小学老师培训……帮扶5年来,昆明理工大学与3所完小建立了“教育扶贫 共进共生”的长期对口帮扶关系。

而要让农村孩子享受城里孩子一样优质的教育,来自昆明理工大学的帮扶干部和驻村队员深知,必须得利用高校资源,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兔场完小的学生在上课。(人民网 李发兴 摄)

“上好学”:抓住教育扶贫“牛鼻子”

2015年8月,昆明理工大学定点帮扶羊场镇普瓦村、兔场村、茨营村。咋让3个村的664户2010名贫困人口从根上脱贫,关键在教育。

走进兔场完小图书馆,开放式的书架上,陈列着各式各样的图书,孩子们抱着“寻宝”的心态,专注地找着想看的书籍。

11岁的六年级学生朱军正盯着一本介绍战争武器的书看,长大想当兵的他喜欢看书上关于各种武器的照片。“太震撼了!”他边看边和同学感叹,仿佛书里的武器是他自己的。

这间图书馆有图书11754册,20%由昆明理工大学捐赠。除此之外,学习用品、生活用品、乐器……昆明理工大学尽自身所能,在硬件设施上给予3所小学最大支持。

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要发展,除硬件条件提升外,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同样重要。

相比城里的学校,农村地区教学点条件有限、教育力量薄弱、艺术课程专业教师短缺等,是教育发展的难题。如何提升师资力量,让农村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是昆明理工大学帮扶干部思考的重点。

结论是:要发挥高校人才和智力优势,尤其是从师资培训入手,抓住教育扶贫“牛鼻子”,帮助贫困地区建起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实现从“根”上扶贫。

兔场完小的学生在图书馆阅读。(人民网 李发兴 摄)

“好上学”:玩中收获知识

2019年10月18日至20日,一场来自昆明理工大学附属小学的教育帮扶活动在兔场完小进行。昆明理工大学附属小学数学老师殷雪娇的一节《倍的认识》,让三年级学生着了迷。

对于不少小学生来说,倍数是个抽象概念,课堂中,殷雪娇用摆小棒、学生拥抱的形式,让孩子们形象地理解了倍数的概念。“数学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太厉害了!”台下老师受益匪浅。

连司空见惯的班会,兔场完小的老师也从昆明理工大学附属小学的老师身上学到了不少窍门。

一堂《我有一双小巧手》的主题班会上,昆明理工大学附属小学的老师通过对二年级小朋友手工作品的展示、小品表演、整理书包、系红领巾等活动,让孩子们明白一个道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做的事情学着做。

“这样的班会很有意义,尤其现在,好多孩子除了读书,其他事情很少会做,连基本的生活自立能力都没有,这样的班会能引导孩子形成好的行为习惯,值得学习!”兔场完小的老师们私下议论。

兔场完小有钢琴、架子鼓、手风琴等乐器,可学校的音乐老师不会用,乐器成了摆设。2019年8月20日,作为学校代表,吴金波和另一名老师前往昆明进行为期一周的音乐课程培训。即兴伴奏、节奏训练、打击乐器、乐理知识、音乐课堂教学……培训被安排得满满当当。

培训结束后,吴金波把学到的教学方法引入到兔场完小,让单调的音乐课变得有情趣,让孩子们在玩中收获了知识。

看得出,昆明理工大学将定点扶贫当作使命而非任务,他们注重在帮扶点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兔场完小的学生在做课间操。(人民网 李发兴 摄)

“有学上”:点点“雨露”滋润学生

教育扶贫,更多的工作是在校外。

2019年8月,茨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瞿广卫的女儿瞿桃美中考成绩不理想,没考上高中,可她仍想继续读书。现实是,父亲因引发山火被刑拘,母亲离开了家,爷爷奶奶年岁大,她不敢提出上学要求。

昆明理工大学驻茨营村扶贫工作队得知情况后,向学校扶贫办反映,在昆明理工大学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沟通下,帮瞿桃美补报志愿,并于当年9月被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药剂专业录取,实现了求学愿望。

一家人又为孩子读书的费用发起愁来,驻村工作队队员帮她申报了“雨露计划”,每年可获得3000元助学补贴。昆明理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党支部每月资助瞿桃美500元,让她学习和生活有了保障。

点点“雨露”,滋润学生。时隔近一年,昆明理工大学驻兔场村扶贫工作队员徐敏仍记得第一次见到兔场完小学生张雨欣时的场景。

张雨欣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父亲张高飞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母亲有残疾,哥哥念高中,一家人生活压力大。

“我第一次见到她时,是在她漆黑的家里,小女孩一个人坐在角落,边打着手电,边做着作业,跟她打招呼也没有回应。”徐敏暗下决心,一定要帮小雨欣打开心结。

他多次到小雨欣家走访,跟她聊天,陪她做游戏,辅导她做作业,不定期到兔场完小了解她的情况。一学期后,小雨欣的精神面貌好了,学习成绩提高了。

今年1月,一场公益活动在兔场完小举行,小雨欣突然跑过来,拉着徐敏的手说:“期末考试里有一道题是写《最想感谢的人》,我写的是你,谢谢你像个大哥哥一直陪着我!”徐敏眼泪顿时在眼眶打转。

“我们坚持把教育扶贫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确保孩子们‘有学上’‘上好学’‘好上学’,旨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昆明理工大学驻羊场镇扶贫工作队队长刘磊说。

兔场完小的音乐老师在给孩子们上音乐课。(人民网 李发兴 摄)

确实,扶贫路上,教育必须同行。2017年至今,昆明理工大学还招收羊场镇籍贫困新生50人,开学报到时为他们发放“爱心礼包”,并通过发放奖学金和助学金等形式资助其就学。同时,学校还利用相关措施,帮助羊场镇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

再回到兔场完小,初冬时节,一缕阳光从树梢间洒落开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洪亮整齐的读书声在耳畔响起。

(责编:木胜玉、朱红霞)

推荐阅读

飞向蓝天的“卓玛”(身边的小康故事)  “卓玛,飞机能飞多高啊?”“卓玛你去过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玛仿佛是村里的“明星”。 格茸卓玛的家乡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团结村。这个很多人没有坐过飞机的村子,却走出了一位在飞机上工作的女孩。 作为东航…【详细】

要闻

云南新增19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  人民网昆明7月27日电 (符皓)据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7月26日0时至24时,云南无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9例、无症状感染者3例。确诊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隔离医学观察2…【详细】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