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支撑高原产业发展

云南省农科院助力宁蒗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

2020年09月11日15:58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供图

当前,贫困地区正处在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交汇期。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省农科院”)充分发挥科技优势,以科技助力宁蒗产业发展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围绕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需求,开展全产业链科技服务,助力宁蒗县打造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富民产业。

宁蒗县是云南典型的高寒山区,全县苹果种植面积5.6万亩,针对当地果树老化,栽培技术落后的问题,省农科院专家根据当地自然气候条件,结合千亩苹果现代高效栽培示范园建设,通过“滇西北苹果绿色可持续发展综合试验站”建设,提供12个中早熟苹果新品种4600株苗木供县园艺站和企业开展引种试验示范。加强“糖心苹果”品质管控,在新营盘乡开展500亩苹果肥效试验和300亩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控试验,为宁蒗县本土化人才培养,推动形成政产学研用结合的长效帮扶机制。举办苹果种植综合技术培训,50余位基层技术推广人员、乡镇分管领导、企业负责人和种植大户参加了培训。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带动、人才培训激发内生动力,助力宁蒗高原苹果香飘四方。

宁蒗县水稻种植面积约3万亩,除少数分布在河谷地带外,绝大多数分布在海拔2200-2740米的高寒生态稻作区。其中以2600-2740米永宁镇的种植面积最大,达1.2万亩,种植的品种主要为当地的地方老品种“永宁大白谷、永宁小白谷”和部分改良的新品种,但改良新品种多为白米品种,生产上种植的红米品种多为老品种。当地红米品种种植年代久,退化严重,品质、产量和抗性都不断下降,经济效益降低,需要从品种提纯复壮和更新换代入手,提升高原红米的品质。针对存在的问题,省农科院从2020年开始选定5亩土壤和排灌较好的田块作为种子核心繁殖田,进行红米品种的提纯复壮。引入软米基因材料与永宁大白谷进行杂交,预计经过4-5年选育,筛选出适于高原红米产业化开发的新品种。2020年,省农科院开展了“高原红米水稻绿色生产技术”和“高寒生态区稻田综合种养技术” 两期培训,当地稻田种植户、专业合作社的630多人,其中建档立卡户94人。目前,永宁镇已放养鱼苗3万多公斤,稻田综合种养面积1211亩。通过多次分阶段技术培训和田间操作指导,当地科技人员基本掌握了高原红米水稻绿色栽培技术和稻田综合种养技术,助力农户+基地+公司+合作社四者增产增效,助推当地扶贫产业发展。

加强荞麦产业的支撑引领,在宁蒗开展云荞种植示范70亩,用于2021年荞麦优质原料生产和观赏荞麦良种,解决当地原料的优质性和数量问题。在永仁乡开展燕麦良种繁育“白燕2号、白燕13号”200亩,并组织专家到实地田间、企业进行高产栽培技术和病虫草害防控技术的田间指导。针对泸沽湖农旅产业有限公司存在“荞麦原料量少、品质差,不能满足加工需要的数量和质量;起草“荞麦茶云南省地方标准”,帮助解决“荞麦面条和荞麦茶食用者过敏、重金属镉超标”等问题。协助企业对其荞麦产品的加工工艺和类型进行改进升级,生产出有宁蒗特色、有竞争优势的荞麦系列产品。帮助对接相关栏目开展公益扶贫,并通过直播带货,共销售120克苦荞茶5万份,销售额127.5万元,库存全部销售一空。

除了做好苹果、红米、荞麦产业帮扶外,省农科院还对宁蒗县马铃薯、中药材、蔬菜、绿肥产业进行全产业链帮扶,同时结合产业发展、乡村振兴,选择适合永宁镇,尤其结合泸沽湖景观打造的农作物品种,形成支撑发展的若干技术规程,帮助制定《宁蒗彝族自治县永宁镇农旅融合发展规划》,巩固突破攻坚,推进农旅结合,促进乡村振兴。(徐兴才)

(责编:木胜玉、朱红霞)

推荐阅读

飞向蓝天的“卓玛”(身边的小康故事)  “卓玛,飞机能飞多高啊?”“卓玛你去过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玛仿佛是村里的“明星”。 格茸卓玛的家乡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团结村。这个很多人没有坐过飞机的村子,却走出了一位在飞机上工作的女孩。 作为东航…【详细】

要闻

云南新增19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  人民网昆明7月27日电 (符皓)据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7月26日0时至24时,云南无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9例、无症状感染者3例。确诊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隔离医学观察2…【详细】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