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山:精准识别 精准帮扶

2020年08月27日08:11  来源:云南日报
 

精准识别精准帮扶,让峨山彝族自治县3325户11938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走上小康路,在脱贫攻坚这条道路上,当地党员干部扛起历史赋予的责任,让党旗飘扬在脱贫攻坚战场。破解瓶颈夯实基础,富良棚贫困乡和35个贫困行政村脱贫退出。

透过峨山彝族自治县5年脱贫攻坚的历程,看到的是沿着“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的“双推进”攻坚路径,坚持规划引领主体带动,产业脱贫开发全覆盖模式,以贫困乡和贫困村为主战场,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服务保障向贫困地区延伸的实践经验。

党旗飘扬在脱贫攻坚战场

王良春至今记得第一次走进富良棚乡美党村时,土墙边赤脚孩子渴望的目光和“叔叔,帮我们修修路吧”的恳求之言,让他深感脱贫攻坚责任之重。担任美党村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总队长的他扛着这份重任坚守脱贫攻坚一线,先后协调到位扶贫资金3191.5万元,为富良棚脱贫注入动力。

以富良棚贫困乡和35个贫困行政村为主战场,以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脱贫为主方向,县级领导挂钩联系贫困乡和贫困行政村,110名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员蹲点贫困行政村,2998名党员干部挂包帮扶全县332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身负使命,肩扛责任,构筑起县抓落实、部门挂钩、干部参与、社会帮扶的“四位一体”扶贫格局。

“在环境整治中,14名党员、6名村组干部、2户乡干部家庭带头拆住房、拆猪厩。在发展生产中,24名村组干部个个带头种蔬菜、搞养殖。”富良棚乡婀娜村党总支书记王加合说,“只有加强基层党建,才有脱贫领头雁做给大家看,带着大家干。”

峨山县坚持从体系建设、队伍建设、阵地建设、服务建设入手加强基层党建,配强乡镇领导班子、扶贫工作队伍、村组干部队伍,探索“合作社+党支部+基地+农户”基层党建模式,整顿197个软弱涣散基层组织,把党建优势转化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强保障。

推进“领头雁”“金种子”工程,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热情,把“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作为基层党组织引领产业发展的“火车头”,5年累计投入1040万元实现行政村“股份合作”全覆盖,并在28个村民小组开展试点成功,全面提升基层组织带富能力。

自2016年以来,峨山县在“双推进”中,一线考察识别提拔干部45人,表彰27户光荣脱贫户、44名扶贫好村官、51名优秀驻村工作队员、71名扶贫先进工作者、7名社会扶贫模范、16户扶贫明星企业,并涌现出王良春等一批脱贫攻坚先进典型。

沿着“双推进”攻坚路径,峨山县建强组织、建强队伍、建强阵地。党建引领脱贫攻坚,经济社会得到发展,产业培育得到提升,基础设施得到加强,人民群众得到实惠,发展后劲得到增强,干部作风得到转变,干群关系得到改善,基层政权得到巩固。

精准帮扶产业兴旺

峨山县大龙潭乡绿溪村大木箐组的施云春拉着采摘的769公斤大马士革玫瑰花来到玉溪擎禹科技有限公司交售,看着拿到手的近万元现钞,她激动不已。曾经带着年过六旬体弱多病的母亲和先天残疾丧失劳动能力的弟弟艰辛度日的她,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依靠“企业+合作社+农户”产业扶贫,走上脱贫致富路。

从“精准识别”到“精准帮扶”,从“输血扶贫”到“造血扶贫”,峨山县坚持规划引领、主体带动,实现产业脱贫开发全覆盖,让3325户像施云春这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过上了幸福新生活,让35个贫困行政村增强了发展内生动力,“两不愁”质量明显提升。

在大龙潭乡迭所村,9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门头上全部安着二维码门牌,这是驻村工作队开发的“迭所村智慧扶贫信息平台”,它是峨山县推进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脱贫的新举措。

打赢脱贫攻坚战,精准识别贫困对象是关键。从“回头看”到动态管理,峨山县对全县3.7万农户13.1万名农村常住人口进行甄别遍访,最终锁定1个贫困乡、35个贫困行政村、3325户建档立卡户、11938名贫困人口。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深入实施“挂包帮”“转走访”,“面对面”共商脱贫之策,“一户一策”脱贫摘帽。

富良棚乡党委书记任燕宏介绍,在扶贫开发中,确立了“两点串一线、沿线布珍珠、一心展两翼、四业同推进”的布局。通过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引进企业带动产业,持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不断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

打赢脱贫攻坚战,产业兴旺是保障。峨山县制定产业扶贫3年行动计划,聚焦贫困地区和特困群众,以贫困乡和贫困行政村为重点,实施特色化、创新化、集体化产业扶贫开发。5年累计投入产业扶贫资金7458.62万元,发放信贷资金2.35亿元,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玉溪擎禹科技铺就玫瑰产业脱贫致富路,峨山县辉轩养殖有限公司打造万头生猪养殖扶贫基地,峨山县红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立足“峨山菜园”平台发展绿色种植助力脱贫攻坚,化念镇“鹅城食府”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特色养殖脱贫致富……

打赢脱贫攻坚战,主体带动是支撑。峨山县立足主体兴产业、产业带脱贫思路,制定实施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脱贫攻坚奖补办法。扶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万企帮万村”行动,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构建“产业+主体+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

截至目前,全县扶持培育的57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直接带动222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8865人实施产业扶贫,实现对有产业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全带动。2019年,峨山县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309元,较上年增收1706元,同比增长19.8%。

夯实基础补齐短板

投入2123万元建设乡村公路,投入1300万元修缮灌溉沟渠,投入116.3万元实施农村住房安全工程……这是婀娜村向群众公布的5年脱贫攻坚基础设施投入账。打通进村三条路,实现人畜雨污两分离,建设一个文化广场,修建一条沿湖长廊,这是婀娜村正在描绘的乡村新图景。

5年间,峨山县累计整合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2.6亿元,以富良棚贫困乡和35个贫困行政村为主战场,组织实施各类脱贫攻坚项目250个,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向贫困农村延伸,社会服务保障向贫困地区覆盖,夯实基础,补齐短板,提升素质,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三保障”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塔甸大西小学有了图书馆和学生餐厅,娃娃们再也不用蹲在墙角吃饭看书了;双江街道小法那村大法那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柏林发去年因病到昆明住院治疗花了5.58万元,因为有了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社会兜底保障,自己仅支付了5000多元;全县66户308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住进了新房,建档立卡贫困居民2331人纳入低保兜底保障,121名特困人口实行集中供养,做到应扶尽扶、应保尽保。

2015年以来,峨山县围绕解决群众看病难、上学难和人居环境差、居民住房危等问题,大力实施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全力推进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易地扶贫搬迁和农村危房改造,抓实政策兜底全覆盖,着力提升贫困地区社会服务,补齐民生短板。

峨山县紧盯思想脱贫精准发力,坚持扶贫、扶志、扶智、扶德、扶勤“五位一体”推进,着力提升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引导群众摒弃“懒就懒到底,政府来兜底”的等靠要思想,树立“以勤劳务实为荣,以等靠要为耻”的新风尚,促进物质精神“双脱贫”。

推动感党恩、扶志自强、扶智诚信、文化文明、脱贫成效五个主题活动进村入户,县、乡、村、户四级联动展开“自强、诚信、感党恩”主题实践活动,在全县范围内选树典型表彰27户光荣脱贫户,着力提升群众思想素质。

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宣传文化阵地建设,推进乡村综合治理,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引导群众自觉抵制陈规陋习,着力提升群众道德素质。建立23个村级“党建+电子商务+建档立卡贫困户”爱心超市,提高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积极性。

以提高劳动技能和推进转移就业为抓手,整合资源开展培训,帮助贫困劳动力提升技能素质。落实就业创业扶助政策,积极提供创业指导以及“贷免扶补”、创业担保贷款、“两个十万元”信贷扶持引导自主创业。2019年全县发放各类创业扶持贷款超过1.2亿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创业就业1331人。

“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峨山县正沿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方向继续前进,用实际行动兑现脱贫摘帽的庄严承诺。 (党晓培 本报通讯员 唐雯霖 文/图)

(责编:徐前、朱红霞)

推荐阅读

飞向蓝天的“卓玛”(身边的小康故事)  “卓玛,飞机能飞多高啊?”“卓玛你去过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玛仿佛是村里的“明星”。 格茸卓玛的家乡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团结村。这个很多人没有坐过飞机的村子,却走出了一位在飞机上工作的女孩。 作为东航…【详细】

要闻

云南新增19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  人民网昆明7月27日电 (符皓)据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7月26日0时至24时,云南无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9例、无症状感染者3例。确诊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隔离医学观察2…【详细】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