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寨换新颜 乡愁意渐浓

符皓

2020年08月18日08:03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旧寨村貌。(人民网 刘怡 摄)

自明珠刚卖完蚕茧回来,看到有客人到访,忙拿起扫帚在门前麻利地扫了起来,一边扫一边解释,“早上去村上卖蚕茧,卫生也没来得及好好打扫一下。”话语间有些不好意思。

事实上,在她家气派的小楼前,不过是因刚下过雨、留有几滩浅浅的积水而已,并没有脏乱之感。

自明珠的“讲究”,令人印象深刻。

旧寨花草环绕的村间道路。(人民网 刘怡 摄)

自明珠今年49岁,家住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德安乡恩永村旧寨。在行政区划上,旧寨是由以旧寨、外旧寨两个紧密的相接的小组组成。

立秋刚过,一阵小雨过后,走进旧寨,只见青山掩映下,清澈的溪流傍村流下,干净的水泥村道延伸到每家每户,房前屋后均被果树花草环绕。

随机进入一户农家,尽管房子不一定是新房,但院落都整洁有序,实现了人畜分离,用上了水冲厕所。

“进门要洗手,踩消毒垫……”在旧寨,种桑养蚕是支柱产业,讲卫生可是进蚕房的须遵守的第一条口诀。

参观一圈下来,就会明白,自明珠的“讲究”,在旧寨一点也不稀奇。

李发斌家干净整洁的庭院。(人民网 符皓 摄)

基础硬起来 人居环境美起来

“你们村子太干净了。”进入院子,听到参观者对村居环境的赞美,以旧寨小组组长李发斌有些得意,怕别人不知道旧寨两个小组“脱胎换骨”的经历,他刻意提高了嗓音提醒:“以前的旧寨,可不是这样。”

“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满地”“猪哼鸡叫,苍蝇满天飞”,对旧寨曾经的“旧”,在村里活了大半辈子的李发斌记忆犹新。

2017年以来,借助宁洱县推进人居环境提升改造和美丽乡村建设的东风,旧寨两个小组按照“政府主导引导、节约资源资金、摒弃大拆大建、因地制宜设计、统一美化亮化”的方式,对村居环境进行了集中整治。

主干道硬化、脏乱区域清理、乱搭乱建整治、排污管网铺设、旱厕改造……利村利民的人居环境提升改造工作进展迅速。

不过,在推进人畜分离时,却遭到了部分村民反对。按照改造规划,实行人畜分离后,原来设在农户院里的牲畜圈舍,将被集中设置到村边的集中养殖区。

“关远了,不方便喂养。”

“没在院里,被偷了咋办?”

这时,旧寨的党员户主动带起了头,将牲畜圈舍拆除搬离。又带领村民带出参观、宣讲人畜分离带来的种种好处。

旧寨人畜分离后设置的集中养殖区。(人民网 符皓 摄)

新建的家畜集中养殖区,每家一间,每间三格,方便圈养不同牲畜。

为消除群众顾虑,集中养殖区内,还安装了摄像头,为圈舍配备了锁……反对的村民也在这一系列周全的设置中松了口,人畜分离改造工作得以顺利推进。

短短几个月,旧寨的人居环境改造提升工作全面完成,成为德安乡率先完成改造提升的村组。为维护好卫生环境,旧寨还制定了卫生保洁制度,将公共场所和村间道路的保洁工作分到了每家每户。

人居环境改造提升工作一结束,效果也立竿见影:开窗见绿,坐听鸟语,起步闻香。

此等田园生活,好不惬意。

正在摘蚕茧的旧寨村民。(李林 摄)

产业旺起来 村民口袋富起来

人居环境好了,生活质量也不能落下。

早在2001年,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推动下,旧寨就发展起了种桑养蚕业,过上了“男耕女织,桑麻满圃”的田园生活。

“卖了106公斤,收入3000多元。”打扫完卫生坐定后,自明珠算起了养蚕收入。“一年可以产三次蚕茧,比单纯种粮食划算多了。出茧后,有政府联系的收购商到村委会集中收购,省时又省力。”

像自明珠家这样的养蚕户,在旧寨还只算是小规模。“养蚕最多的人家,一年靠种桑养蚕收入有4万多元。”李发斌说。

种桑养蚕投资少、见效快,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充分利用村里的剩余劳动力,促进村民增收。一直靠种地生活的旧寨村民,认准了种桑养蚕的发展前景,一直坚持了下来。

据恩永村委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旧寨47户人家,有43户都开展了种桑养蚕,两个小组桑树种植面积达350亩,实现产值140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养蚕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弱,抱团取暖是关键。”在恩永村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缪树全看来,这些年旧寨的蚕桑产业之所以能在市场起伏中坚持下来,旧寨自发成立的种桑养蚕协会功不可没。

“协会成立后,在上级党组织的支持下,成立了协会党支部,协会通过引导党员技术先学、产业先试、风险先担、市场先拓,逐渐形成了规模。”旧寨种桑养蚕协会党支部成立后,兼任协会会长的李发斌担任了党支部书记,对于协会带动村民发展蚕桑产业的经验,他如是总结道。

有了种桑养蚕协会和协会党支部,作用还真不少。

一方面,在遇到收购价格低于预期的情况,协会会及时出面与收购商协调沟通,提高蚕茧收购价格;另一方面,通过协会党员户的先学先试,带动全组村民自己育蚕种,节省了养蚕成本。

在旧寨的辐射带动下,恩永村的种桑养蚕产业渐成规模,目前已有123户参与桑树种植,有64户参与了养蚕。

靠着种桑养蚕,有了稳定收入,尝到恒产恒业发展甜头的旧寨村民,又谋划起了“锦上添花”的新产业。

协会党支部积极响应全县“一乡一品牌、一村一特色”“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立体种养、错位发展”的产业发展思路,根据旧寨气候环境特点,带领旧寨村民又种上了核桃、甜棕、坚果、晚熟芒果等经济作物。

“守着绿水青山,种什么成什么,养什么活什么。”对旧寨立体种养带来的发展前景,李发斌充满信心。

等待出售的蚕茧。(李林 摄)

治理强起来 文明新风树起来

“一家杀年猪,全组人家都提着啤酒、饮料、水果去送礼,47户人家,礼品轮流在各家流转,吃不完,浪费严重。”

“红白喜事,大操大办成风。”

村民口袋鼓了,奢靡之风也逐渐在旧寨两个小组蔓延。

无规矩不成方圆。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旧寨的村规民约提上了日程。

“家中有人亡故,当天来得及就当天发丧,不拘于看日子、摆场面;杀年猪时左右邻居可来帮忙,但仅止于帮忙,不搞奢侈浪费大吃大喝;办婚宴不超过20桌、每桌不超过200元,只吃一顿正餐;小孩周岁、搬新居、生病看望都不请客……”村规民约简单易记,针对性强,但真要执行起来,过程有些曲折。

“大家乡里乡亲的,杀年猪不让送礼,总感觉没面子,伤感情。”

“我们家才娶一回媳妇,就想热热闹闹地操办,不用你管。”村民的想法简质朴,反驳还伤了和气,村规民约执行不下去,咋办?

这时,小组里的党员又站了出来。遇到家里杀年猪,村民来吃个饭,欢迎;送礼,坚决抵在门外不让进。婚丧嫁娶宴席,一切从简。

群众都是明白人,看到党员干部带头遵守,任何人都不能搞特殊,小组群众也自觉摒弃了旧观念,文明新风成了旧寨两个小组的新名片。

人居环境全面提升、产业发展如火如荼、文明新风深入民心……旧寨换新颜,乡愁意渐浓,一幅乡村振兴的盛世图景,在旧寨徐徐展开。

(责编:徐前、朱红霞)

推荐阅读

飞向蓝天的“卓玛”(身边的小康故事)  “卓玛,飞机能飞多高啊?”“卓玛你去过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玛仿佛是村里的“明星”。 格茸卓玛的家乡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团结村。这个很多人没有坐过飞机的村子,却走出了一位在飞机上工作的女孩。 作为东航…【详细】

要闻

云南新增19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  人民网昆明7月27日电 (符皓)据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7月26日0时至24时,云南无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9例、无症状感染者3例。确诊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隔离医学观察2…【详细】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