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坝山村这几年一直在变!”丽江市华坪县永兴乡坝山村委会主任谷万祥不无自毫地说:“曾经的落后村成了示范村,曾经的‘空壳村’成了产业村,曾经的苦寒之地成了希望热土。”
这在5年前,丽江市税务局驻坝山村第一任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长和占训的眼里可不是这个样子的。
大山里的小山村
从2015年起,丽江市税务局和华坪县税务局挂钩扶贫华坪县永兴傈僳族乡坝山村委会。
据华坪县税务局已退休干部和占训介绍,坝山村横卧在金沙江畔的丽江市华坪县城西北60多公里外的大山褶皱之中,居住着汉族、傈僳族、蒙古族、纳西族等民族,仅直过民族——傈僳族就占全村人口的82.7%;当时255户890人中就有98户346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综合贫困发生率高达38.88%,是省级深度贫困村。
在驻村扶贫一年多的和占训眼中,这里“山高路窄杂草多,出门两步就爬坡;藏在深山人未识,艰苦难与外人说。”就是说不通路、不通电话,想找人诉诉苦都很难。很多傈僳族村民见着陌生人都会飞快地跑进山里躲了起来,想要开个会都召集不起来。
如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和占训他们认为,首先还得走出大山。
山村有了致富路
大山,阻隔了外面的世界,也封闭了村民的思想,更放缓了乡村发展的速度。
和占训清楚地记得当初进坝山时的情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路灰的两条泥巴路,颠簸舟车60公里进城路要走大半天,就是到17公里远的乡政府也得将近走两个小时。和占训说:“晴天开车进村,尘土在后面就像一列灰白色的小火车在飞扬。”
面对现状,经驻村工作队反复与村两委班子多次讨论并最终达成共识,一套涵盖公路、产业、教育、医疗、危房改造、村容村貌、村级组织建设等内容的五年脱贫规划制订了出来。
有了规划就有了方向,驻村工作队员与村委会干部把一份份申请、报告送到了政府及税务局、交通局、财政局等相关部门。
见证并主要推动坝山道路建设的谷万祥说:“党和国家的政策好,这几年一批又一批的驻村扶贫工作队和坝山村两委一道,争取国家项目支持,历经六次立项修建,不仅修通了东西两条出村公路,还修通并硬化了9个村民小组的通组道路,现在出村进城的时间缩短了一半,村民开玩笑说,‘’我们现在走的是村级高速路’。”这个朴实木讷的傈僳族汉子,每当说起修路就能打开他的话匣子。谷万祥说,修路期间,村两面委成员和驻村工作队员就轮流驻守在工地上,搞协调、送服务,督质量、促进度,在较短时间内又好又快完成了修路任务。
五年来,驻村工作队和坝山村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各部门的项目支持,共投入道路建设资金2400多万元,硬化乡村和村组道路38.3公里,解决了村民的出行难和农副产品的运输难。
被傈僳族村民亲切地称为“‘阿尺’队长”的第三任税务驻村工作队长杨勇说:“解决了坝山群众的出行难,还得想办法让贫困群众安居乐业。”“阿尺”是傈僳话“羊”的意思,羊在当地傈僳族群众的生活中承载了很多希望。
贫困户的暖心房
一进坝山4、5组村口,远远的就能看见一幢幢白墙(或黄墙)蓝顶的房屋,待走到大山深处,驻村扶贫工作队员指着半山坡上一幢房子介绍:“那就是丽江市税务干部何忠强结对帮扶的‘亲家’谷忠国家的新房子。”
年近60岁的谷忠国一家有四口人,一儿一女30多岁皆为残疾,原来一家人同住在半山坡一小栋吊脚木楞房里面,一生火烟熏火燎,刮风下雨就四面透风满地是水。
经实地走访,掌握了谷忠国家的情况后,何忠强多次与乡、村两委班子和房屋修建方认真讨论新建住房选址、设计,从施工到竣工验收的所有环节都严格把关。建房资金不到位,何忠强就自己先垫付资金40000元;路不通,何忠强拿出自己工资3000元为他家修路;没有自来水,就帮其买水桶、水管、架设引水管道;没有生活用品,何忠强送来床、被褥、橱柜、桌椅、餐具,配齐了六件套。
搬进新房子的谷忠国感激地说:“要不是市、县税务局的干部来帮扶,我家怎么也住不起这么好的房子。”
近年来,像谷忠国家这样住上新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共有35户,其它农村危房改造共完成了229户次,房屋亮化10户,修建厨房12户,修建厕所172户,堡坎院坝修复58户,共投入资金531万余元,2019年实施人居环境提升工程21户,共享受项目资金32万元。
花椒飘香农家乐
坝山是个以玉米为主产的高寒山区,十多年前人均耕地只有1.5亩,农民窄种薄收,土地少让很多人都吃不饱。
四组老熊湾的海天芬说:“一年累死累活才得半年粮,一日三餐盐水煮青白菜,清汤寡水还不带饱。”
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怎么办?光靠国家救济和结对帮扶干部职工献的爱心只能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长足发展的问题。丽江市、县税务局联合村两委展开了深入调查和摸底。
如何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大家比较一致的意见是,还得向大山要发展。这时一个大胆的想法被提了出来:坐山吃山!
曾经带着妻儿披挂上阵的第四任税务驻村工作队长李建银说:“既然我们结对的‘亲家’住在高山上,我们就还得向大山要发展!”
李建银说:“以前坐山吃山是坐吃山空,山上的树被砍光、卖光、烧光;现在讲坐山吃山是金山银山,荒山坡又要种上致富树。”为此,工作队和村两委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了易于被当地群众接受又适合地域特点的花椒产业作为突破口。坝山以前虽有零星种植,但多用于自食自用的食用香料,现在要作为致富产业,一时还难以被很多当地群众接受。为了大力发动群众,丽江市、县税务局协助村两委制定了关于推动花椒产业发展的规划、措施,向村民无偿提供种苗、农药、化肥和发展及提质增效的资金。
到2019年底,全村花椒种植面积达到6000余亩,核桃种植面积达600余亩,蚕桑种植面积达480余亩,为群众增收致富打下了坚实基础。
华坪县税务局驻村第一书记刘志华介绍,坝山决定把花椒产业作为“一村一品”项目进行重点打造,建立花椒种植示范园,请专家进行统一培训指导,统一病虫害防治。
坝山村委会主任谷万祥说:“今年坝山人均有花椒5.62亩,产量达45000公斤,预计产值达225万元,现在是绿了荒山富了百姓。”
目前,坝山已将225户的2738亩花椒种植纳入统防统治项目,另外2000多亩作为提质增效项目,已开始收效。
在一组张正发的40亩提质增效的花椒示范园里,张正发说:“市、县税务驻村工作队和村委会投入资金并教我们统防统治和提质增效的方法和技术,对项目进行奖补,让我们学到了先进的管理技术,使我们的收入差不多翻了一倍。”
魔芋开出“幸福花”
华坪县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吴志华在坝山的一次党课上说:“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是坝山实现脱贫的治本之策,我们要努力提高贫困户的产业参与度和受益度,提升‘造血’功能,为脱贫攻坚注入内生动力。”
年初,丽江市、县税务局根据坝山的海拔、气温、土壤特点,决定拿出15万元魔芋产业发展资金,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项目,对种植户的种子等成本进行补助扶持。
通过示范户带动和“公司+农户+支部+驻村工作队”的产业发展模式,今年全村魔芋种植面积已达150多亩。
在七组谷友坪家的魔芋地里,谷友坪指着一排排整齐划一的魔芋说:“这是我家的致富队伍,每天我都要检阅两次,它开的花就像我们打的火把一样,好看得很,今年增收靠它了。”
时常给村民充当小货郞,用微信让特鲜山货走出大山的“带货书记”刘志华说:“要让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我们还要激发群众更多的主观能动性。”
变化提振精气神
现在车子开出坝山村委会,驾驶员都会问一句:“往东走还是往西走?”坐车的人都会回一句:“随便!”因为从哪个方向走都是一样的水泥路,里程都基本一样,只是经过的地方不同而已。
在与坝山村民说起这几年的变化时,他们都很有感触:“变化最大的是我们的生活习惯,以前烧火做饭,烤火过冬,山上树木都砍光了;现在做饭、照明都用电,晚上闲时就看电视,我们也知道了更多的党和国家的大事、喜事和惠民政策;围火塘烤火、喝酒的少了;花椒等致富产业又让山上渐渐绿了起来。”
现在是每个村小组都通了硬化公路,全部农户都喝上了山泉水,家家都有照明电,有很大一部分还接通了动力电。建档立卡户危房都得到了全面改造,低矮漆黑的木楞房变成了白(黄)墙碧瓦的砖混房,出门干活有摩托车、三轮车,外出、进城有乡村出租车,有的人家还买了小轿车、皮卡车,通迅、电视网络全覆盖,家家都有了手机、电视机,很多人家已是人均一部手机。
村里有了卫生室、农民夜校和3个村民活动、议事中心,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了100%。村集体成立了农村经济合作社和农村公共管理合作社,成立了“坝山村傈僳族文化艺术团”,办起了“傈村扶贫爱心超市”,实行“红黑榜”考核管理,村民可凭“红榜”积分免费兑换所需商品,把精神鼓励与物质奖惩结合起来。
华坪县税务局分管扶贫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副局长赵文强说:“脱贫攻坚,群众是动力,党员是先锋,党建是引领。”
党建引领“税动力”
曾经,坝山村也走过弯路,党支部因“组织制度不全,班子凝聚力不强,对党员日常学习、工作的监督力度不够”等原因,被中共华坪县委组织部列为农村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
丽江市、县税务部门挂钩帮扶坝山以来,按照人员到位、组织到位、帮扶到位的要求,配齐配强了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长,一批又一批驻村工作队接力攻坚,从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入手,协助村三委制定完善了相关制度,重新让坝山村委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成为脱贫攻坚路上的坚强堡垒,并于2018年11月经考核验收合格,成功摘掉了软弱涣散的帽子。
几年来,经过丽江市、县税务部门和华坪县、永兴乡人民政府的大力帮扶,2018年底坝山村贫困发生率降至2.25%,顺利实现整村脱贫出列。至2019年底贫困发生率再次降至1.12%,剩余3户10人已全部达到脱贫退出标准,待通过验收后即可实现贫困户“清零”。
现在坝山是“华坪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也是丽江市、县税务部门的“基层党建联建点”“税法宣传教育基地”“文明创建联系点”。今天再提坝山时,人们又会说:“坝山坝山,绿水青山,项目落地,产业上山,花能卖钱,金山银山,记住乡愁,幸福无边。”(杜文祥、杨继忠)
飞向蓝天的“卓玛”(身边的小康故事) “卓玛,飞机能飞多高啊?”“卓玛你去过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玛仿佛是村里的“明星”。 格茸卓玛的家乡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团结村。这个很多人没有坐过飞机的村子,却走出了一位在飞机上工作的女孩。 作为东航…【详细】
云南新增19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 人民网昆明7月27日电 (符皓)据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7月26日0时至24时,云南无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9例、无症状感染者3例。确诊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隔离医学观察2…【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