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果成了“致富果”

2020年07月27日14:13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今年全村共计种植人参果8100亩,户均种植13亩。从8月下旬开始,人参果即可大量采摘上市,预计总产量1.3万吨左右,可实现总产值5800万元,户均收入9万元。” 云南省陆良县召夸镇新庄村党总支书记王金强很是高兴。进入6、7月份,正是人参果开花挂果的重要时期。尝到了种植人参果甜头的新庄村群众喜上眉梢。

走出去打工——既挣回了钱又学到了本领

新庄村属于喀斯特地貌,具有种植人参果得天独厚的土壤、气候、光照等先决条件。

前些年,新庄村老百姓根本不知道人参果究竟为何物,更不清楚它的经济价值。2014年前后,邻近的石林县西街口乡人参果种植规模迅速扩张和经济效益大幅攀升,新庄村群众看到了人参果所蕴含的商机。于是,新庄人开始打起了种植人参果的主意。起初,由于不懂得相关的配套种植技术,稀里糊涂种出来的人参果要么是产量不高,要么是品相不佳、口感不好,经济效益并不明显。为了学到完整配套的生产技术,村里脑袋灵活的人家便主动前往西街口乡人参果种植基地打工。2015年,取到真经的10多户村民开始规模化种植人参果,面积达到200多亩。2016年,看着先行一步的人家依靠种植人参果赚了钱,许多农户也纷纷加入进来,把自家的好田好地拿出来种植,面积迅速发展到1200多亩,到2020年种植面积上升至8100亩,人均3.8亩。

成立合作社——既提供了服务又创出了品牌

短短几年时间,自然条件并不优越的新庄人在“穷等不如靠自己,苦熬不如加油干”的精神激励鞭策下,因地制宜地把小小人参果做成了一个增收致富大产业,一举成为召夸镇、乃至陆良县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成功典范。

表面看,新庄村的人参果的确已经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群众普遍得到了实惠。但从产业和市场的角度综合研判,一家一户的小生产种植方式很难形成规模效应,并且传统的“提篮小卖”销售模式无法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对接。如何才能把这个特色支柱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使之走得更远更稳更踏实,真正实现种植规模化、产品优质化、营销市场化目标,召夸镇党委、政府积极采取“引导而不领导、协办而不包办、帮忙而不添乱、果断而不武断”的办法,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助推新庄村的人参果产业提质升级。

建交易市场——既避免了混乱又推动了发展

随着新庄村、乃至召夸镇人参果产业日益发展壮大,召夸镇党委政府又进行超前谋划和布局,及时在人参果种植面积最多的新庄村新建一个适度规模的人参果交易市场,旨在把外地客商吸引进来,将召夸镇2万亩人参果源源不断地营销出去,阔步走向全国大市场,获取更大的市场占有份额和生存空间,确保人参果产业不会出现大的波动和震荡,推动农民在增产的基础上实现增收目标。

2020年5月12日,投资92万余元、占地20亩的陆良县召夸镇新庄村人参果交易市场正式开工建设,预计8月中旬即可投入使用。据召夸镇党委书记石卫红介绍,人参果交易市场重点体现两大功能,一方面,通过吸引龙头企业、专业营销大户进场入驻,确保整个交易活动平稳、正常、有序、规范,提前消化产业发展进程中潜伏和隐藏的“半途夭折”伏笔,从根本上消除“价好时一哄而上、价落时无人问津”的销售乱象,最大程度地避免无序竞争的抬价或压价行为,助推人参果产业健康稳步发展。另一方面,采用“党总支+合作社+龙头企业+建档立卡贫困户+一般农户”的运作模式,在市场里创办一个能够吸纳近百名贫困劳动力的人参果收购分拣扶贫车间,为农户和商家提供相应的优质配套服务。

小小的人参果转眼就成为新庄村最大的特色支柱产业,成为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的“引擎”和“利器”。(顾贵明、徐小玲、朱鑫)

(责编:徐前、朱红霞)

推荐阅读

飞向蓝天的“卓玛”(身边的小康故事)  “卓玛,飞机能飞多高啊?”“卓玛你去过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玛仿佛是村里的“明星”。 格茸卓玛的家乡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团结村。这个很多人没有坐过飞机的村子,却走出了一位在飞机上工作的女孩。 作为东航…【详细】

要闻

云南新增19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  人民网昆明7月27日电 (符皓)据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7月26日0时至24时,云南无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9例、无症状感染者3例。确诊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隔离医学观察2…【详细】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