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上亿片酬的电视剧为什么“糊了”

2020年07月10日09:46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一部上亿片酬的电视剧为什么“糊了”

  近3年,关于明星演员的“限薪令”多次发布和重申。而最近,又有一条关于“天价片酬”的新闻占据公众视野。根据一家上市企业披露的信息,去年一部反响平平的都市职场剧,女主演最终得到的酬劳高达1.09亿元,男主演也有7700多万元。

  为两位主演提供近2亿元的酬劳,是否为国产剧贡献了一部上乘之作呢?

  与“天价酬劳”相对应的,是这部都市职场剧惨淡的口碑和市场反响:豆瓣网评分仅仅5.9分,打分人数也才1.5万人。参照最近某高口碑网剧豆瓣页面有60万人打分的标准,那部“天价片酬”换来的剧,用网络流行语说就是“糊了”。

  付高价请演员的投资方、制作方,或许对这个选择是无悔的,甚至觉得很值得,可是花时间看剧的观众后悔自己为何追剧了。这部“扑街剧”的豆瓣评价前几条这样说:“满是浮夸的气息,所以这部剧就只剩偶像剧那点套路了”“国内职场剧一直以来都是噱头”。

  再当红的脸蛋,也救不起崩盘的口碑。观众自然要问一句:为什么不把更多资金投入到剧本创作和拍摄制作中?

  一部分演员坐享“天价片酬”,折射出魔幻的行业乱象:演员收入很高,作品很烂;投资方、制作方和平台过于迷信所谓“顶流艺人”“高咖位明星”,而对影视作品的基本质量不管不顾。剧集注水,糊弄观众,这是本末倒置,对影视行业长远发展有害无益。

  选择有粉丝基础和商业价值的演员,固然能“开局”打下人气基础。可是,决定作品生命力的,终究还是剧本、表演、拍摄和制作等多个元素综合的共同作用。

  一部影视作品,如果给个别演员开出过高片酬,就很容易造成这部作品创作的内部“失衡”。因为影视创作成本是固定的,而个别演员的“天价”片酬,势必破坏各项成本之间的平衡,严重挤压其他项目的开支,导致生产线在所剩无几的资金限额里“勒紧裤腰带”。

  最近火爆的高口碑网剧《隐秘的角落》,堪称一部好剧,与那些开天价拍的烂戏形成对比。无大牌,无流量,却成了上半年爆款。观众能深切感受到,真正的好作品,就是要把每个环节都做到极致,做到专业层面的“顶配”。

  前段时间,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首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协会发布《关于厉行节约,共克时艰,规范行业秩序的倡议书》,倡议影视制作行业应谨慎立项,慎重开机,提出一部电视剧、网络剧的编剧、导演和男、女一号主演的酬金,各自最高不得超过制作成本的10%,全体演员酬金不得超过制作成本的40%。

  限制演员片酬在不影响拍摄品质的比例上,能避免剧集“灌水”、收视率造假、票房注水等不良风气。另外,对于演员参演影视项目的收入结构和模式,行业也应考虑作一些调整和改变。

  近日,一个导演在微博上表示,明星片酬虽高,但能到自己手里的并不多,因为交完税后还要养活自己工作室团队一堆人;如果是签约公司的,公司要抽成。

  这个导演说的固然也是事实,但对于部分自立门户的演员,他们人员繁多的工作室,也是抬高片酬的一项隐性因素。有些演员工作室在演员参演的同时,还会介入投资,然后参与后期分账。这种“既当选手又当裁判”、多捞一份油水的操作,无疑也不利于影视市场的规范运转。

  为了避免“拿了钱不好好拍戏”的情况,影视行业不妨尝试片酬“基本收入+作品反馈”的机制,在保障演员获得基础劳动报酬的同时,将决定权交给市场和观众,让播出效果对演员收入发挥更大影响,而不是全然由投资方和平台根据自己利益和喜好来拍板。观众的反馈,才是演员市场价值最准确的“风向标”。(任桉)

(责编:木胜玉、朱红霞)

推荐阅读

飞向蓝天的“卓玛”(身边的小康故事)  “卓玛,飞机能飞多高啊?”“卓玛你去过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玛仿佛是村里的“明星”。 格茸卓玛的家乡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团结村。这个很多人没有坐过飞机的村子,却走出了一位在飞机上工作的女孩。 作为东航…【详细】

要闻

云南新增19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  人民网昆明7月27日电 (符皓)据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7月26日0时至24时,云南无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9例、无症状感染者3例。确诊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隔离医学观察2…【详细】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