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收税人”到“制糖匠”

“非遗”传承人万兴全的“甜蜜人生”

2020年06月24日15:36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供图
供图

盛夏时节,走进位于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白鹤滩镇西北角的鱼坝村,视野所见,片片甘蔗林在金沙江畔摇曳,为本就宁静的小山村更添几分静谧。鱼坝村不产鱼,产的正是用这片片蔗林榨汁后熬制而成的巧家小碗红糖。每逢制糖季,“榨匠”将一棵棵甘蔗除叶榨汁,“火匠”在牛尾灶中添柴点火,“糖匠”负责“掌火”“掌勺”直至整个红糖熬制完成。巧家小碗红糖纯手工制作,色纯味正,在清朝乾隆年间就成为贡品,是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故事的主人翁万兴全,正是巧家小碗红糖非遗项目传承人。

1985年,三十八岁的万兴全成为巧家县基层税务所的一名税收助征员,专门负责红糖税收征管工作,从此,他通过税收与红糖结下了不解之缘。正是这一原因,万兴全每次见到来访的税务干部,总显得格外亲切,一下就打开了“话匣子”。 “我在税务所工作时,就和你们现在一样,不仅负责收税,还要到巧家这十里八乡的糖厂查看红糖生产情况,为他们提高产量和质量想办法出点子,长期与他们打交道,逐渐掌握了制糖的基本工序,1994年税务分设后就没当助征员了,干脆一心学习制糖手艺。”从年轻的税收助征员,到中年成为糖坊学徒,万兴全把一名税务工作者的敬业精神带到了制糖手艺的学习和传承中。

为了让自身技术更加精进,万兴全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跑完了金沙江岸的众多红糖生产作坊,向各作坊的“大师傅”虚心求教,力求整个制糖过程精益求精,最终集制糖三大匠师手艺于一身。谈起这些年的经验,万兴全抬手比了“1、2、3”三个数字,即“学习一刻不停、生产心无二用、三技融会贯通”。正是这种敬业专注的 “工匠精神”,让万兴全创造了行业内首屈一指的优质红糖,从一名制糖学徒发展到制糖手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时至2020年,已年越古稀的万兴全并没有闲着,他于2017年就在鱼坝村成立了食品加工厂,专门从事巧家小碗红糖生产加工,为本村群众提供就近就业岗位,现在万兴全又开始忙碌起来。每天看甘蔗长势,看燃料储备,为即将到来的“制糖季”做准备。从一名“收税人”变为“缴税人”。谈起国家税收政策万兴全已感慨良多,“进入新世纪后,国家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包括糖料在内的很多经济作物收入都不用交税了,我们从事红糖生产的税收负担大大减轻,特别是近年的减税力度更大,我们这么小的企业每个季度都可以享受到近5000元的税收减免,而且收税方式也非常现代化,基本上只要熟练使用手机,就能把涉及的税费全部搞定。”谈及此,万兴全掏出手机与税务干部交流起了如何在手机上缴纳医疗保险等问题。

作为巧家小碗红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万兴全实至名归,他除了抓好自家工厂生产,还经常走进其他糖厂提供技术指导,并广收学徒,将多年总结积累的榨糖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群众,现累计教授学徒400余人,其中已有18人成为当地各糖厂的“制糖匠”“掌勺人”。“以前收税时,每天都盼着红糖的生产销售好,群众富了,国家的税也收起来了,现在更希望把制糖手艺发扬光大,让红糖的品质越来越好,让这一产业带动更多群众致富。” (王茂霖 李勇)

(责编:徐前、朱红霞)

推荐阅读

飞向蓝天的“卓玛”(身边的小康故事)  “卓玛,飞机能飞多高啊?”“卓玛你去过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玛仿佛是村里的“明星”。 格茸卓玛的家乡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团结村。这个很多人没有坐过飞机的村子,却走出了一位在飞机上工作的女孩。 作为东航…【详细】

要闻

云南新增19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  人民网昆明7月27日电 (符皓)据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7月26日0时至24时,云南无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9例、无症状感染者3例。确诊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隔离医学观察2…【详细】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