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孕育脱贫新希望

2020年05月08日16:35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陆良食用菌种植生产基地现场。(叶文圣 摄)
陆良食用菌种植生产基地现场。(叶文圣 摄)

“做梦都想不到,我竟然也盖起了三间新房。”时间倒回3年前,彼时54岁的刘小宗不会想到,穷了大半辈子,自己一家会在未来的三年时间里,住进大房子,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就业,自己当起包工头、月入过万元……

刘小宗家住云南省陆良县马街镇庄上村14组,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全家挤住在一间破瓦房里,一楼煮饭、养蚕,二楼存放粮食杂物、置床睡觉。”坐在新房门前,说起家里曾经的穷,笑容从刘小宗黑瘦的脸上消失,回忆中不时夹杂着叹息。

“寒天里,乱灰毡上,裸棉絮下,姊妹五人和衣相拥,那个时候的冬夜真的好漫长。”家境的贫寒,也印刻在了刘小宗的子女心里,至如今,他的大女儿还对破屋里的冬天心有余悸。

家里的几亩土地,撑不起家里最基本的开支。

多年来,每当农闲时,刘小宗都会选择外出打零工。挑沙灰、砌砖、贴路沿石……但凡能苦一点钱,任何脏活累活他从不嫌弃。

年岁渐长,白发日益增多,家里窘迫的经济条件不但没有改观,子女上学、老人赡养,开销一天比一天大。

“拿不到工资,绝望得都不敢回家,不敢面对妻儿老小。”之前刘小宗在石林一工地打工,还因老板破产,整整4年的工资化为泡影。

刘小宗一家的生活,在2015年有了转机。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深入实施,陆良县因地制宜发展食用菌产业,引进龙头企业,在县内多个乡镇建立了食用菌生产基地。

2015年,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牵线搭桥下,刘小宗夫妻俩到建在隔壁乡镇上的一家食用菌生产基地打工。包吃包住,一年下来,夫妻俩收入5万多元。

一年后,食用菌生产基地需要废包清理承包人,基地老板将这项业务交给了为人和善、工作认真负责的刘小宗。

自此,刘小宗干起了包工头。

每天,把冷库中工人当天采摘食用菌后遗留下来的废包,从架子上取下装袋,运到另一场地放进机器中分离,回收塑料袋子和腐植酸肥。

“平均每天有1到2个小库和1个大库要清理,小库清理费120元、大库280元,实行计件工资,次月发放工钱。”虽然清理废包并不轻松,但想起曾经务农和外出打工的辛酸苦楚,刘小宗非常知足。

承包废包清理业务后,刘小宗夫妻俩越干越有劲,收入也连年增长,至2019年,承包废包清理业务年收入已超过20万元。抛除开支和请临工的工资,夫妻俩月收入超过1万元,已远超脱贫标准线。

“之前一直在发愁,这一辈子如何才能将5个子女养育成人。党的扶贫政策好,让我老来有了翻身的机会。”对刘小宗而言,幸福来得太突然。如今,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刘小宗一家已建起了三间砖混结构的新房,有2个子女已经成家立业,收入有保障,其他3个还在上学的子女的教育费用也不用愁了。

“今后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谈及未来,刘小宗笑得合不拢嘴。

刘小宗一家的脱贫故事,不过是陆良县发展食用菌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的一个缩影。

据陆良县供销社党委书记、主任杨玉良介绍,截至2019年底,全县已建成食用菌标准化种植基地7个,种植面积达214万平方米,年产量16.5万吨,产值6.15亿元;辐射带动三岔河镇、马街镇、大莫古镇、活水乡等乡镇的9000余农户从事食用菌种植,每年帮助参与种植的58户贫困户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整个食用菌产业转移劳动力2万余人,其中转移贫困户劳动力465人,每年帮助务工贫困户人均增收9800元。(符皓 叶文圣 陆康冲)

(责编:薛丹、朱红霞)

推荐阅读

飞向蓝天的“卓玛”(身边的小康故事)  “卓玛,飞机能飞多高啊?”“卓玛你去过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玛仿佛是村里的“明星”。 格茸卓玛的家乡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团结村。这个很多人没有坐过飞机的村子,却走出了一位在飞机上工作的女孩。 作为东航…【详细】

要闻

云南新增19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  人民网昆明7月27日电 (符皓)据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7月26日0时至24时,云南无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9例、无症状感染者3例。确诊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隔离医学观察2…【详细】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