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淌在指尖的编织文化

2020年04月09日15:21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供图
供图

云南省景东县花山镇藏于绵延不绝的大山之中,这里的人们从山上采来扫帚苗,编织成一把把扫帚。这些扫帚给他们带来经济收入的同时,传统手工艺技艺也在编织中得到坚守。

惊蛰过后,莺飞草长,花山镇坡头村60多岁的雷世刚坐在小矮凳上,正将收回来的扫帚苗编织成扫帚。

编织看起来容易,编起来不容易。“编织的各个环节都很有讲究,竹子和扫帚苗要注重选材,水分干湿度须拿捏好,划篾片要一点点往前送,划出来的篾片才能薄厚均匀……”雷世刚边编边说。

雷世刚编织扫帚的技术是祖辈传承的,“有句老话说得好,天干三年饿不死手艺人,多一门手艺多一条路。”他说。

今年81岁的吴翠兴是花山镇文召村的一个农民,编竹编已有60余年。只见一竹一篾在他手里变得光滑、柔韧,编织出的竹筐、鸡篓、米箩、茶篓,结实而质朴。

文召村文笼村民小组建档立卡贫困户蔡中平,家中父母身体不好,仅靠近50岁的他独自一人支撑。因家庭特殊,蔡中平不能外出打工,家庭收入很少。知道他有编织扫帚、竹制品的手艺后,镇、村干部鼓励他发挥特长,蔡中平农忙的时候干农活,农闲的时候劈竹、晾晒。

扫帚、鸡笼、篮子……蔡中平都在行,编好的竹制品在街天售卖,一年能为他带来几千元的收入。就这样,蔡中平一边壮大养蚕、养鸡、养鸭等养殖产业,一边发挥传统手艺优势,日子越过越好。

像蔡中平这样会编制扫帚的手艺人,在景东县花山镇坡头村、文召村有20多户,每户平均每年能扎400多把扫帚,能为他们带来7000多元的收入。他们不等不靠,用这项产业给他们带来经济收入的同时,也实现了对传统手工艺技艺的坚守。(王格子阳 杜丽珠)

(责编:薛丹、朱红霞)

推荐阅读

飞向蓝天的“卓玛”(身边的小康故事)  “卓玛,飞机能飞多高啊?”“卓玛你去过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玛仿佛是村里的“明星”。 格茸卓玛的家乡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团结村。这个很多人没有坐过飞机的村子,却走出了一位在飞机上工作的女孩。 作为东航…【详细】

要闻

云南新增19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  人民网昆明7月27日电 (符皓)据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7月26日0时至24时,云南无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9例、无症状感染者3例。确诊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隔离医学观察2…【详细】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