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康養

新療法或為帕金森病患者帶來新希望

2023年04月11日09:09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新療法或為帕金森病患者帶來新希望

雖然帕金森病目前無法完全治愈,但可以通過藥物、手術、康復、心理疏導獲得比較好的療效。帕金森病的主要療法是藥物治療,目前常用的6類藥物為左旋多巴類制劑、多巴胺受體激動劑等。除了藥物、手術治療外,目前科研人員也在探索一些帕金森病的新療法,如免疫療法、干細胞治療、納米材料制劑治療等。

4月11日是第27個世界帕金森病日。帕金森病是一種運動障礙疾病,全球目前約有600萬名帕金森病患者。

在我國,帕金森病的平均患病年齡為60歲,患者已超300萬人。其中,65歲以上老年人發病率為1.7%。帕金森病已成為繼腫瘤、心腦血管疾病之后的中老年常見疾病。此外,中青年型帕金森病患者已佔帕金森病患病總人數的5%—10%。

對於帕金森病,目前我國診療現狀如何?相關最新研究有哪些?未來還有怎樣的新療法?科技日報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專家。

藥物治療存在“蜜月期”

“帕金森病患者中腦黑質區多巴胺神經元退化明顯。”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孫永安向記者介紹,多巴胺神經元參與感官知覺調節及人體運動協調。現有研究認為,帕金森病是由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損傷或退化,導致多巴胺分泌減少,進而引起的疾病。

記者了解到,引起帕金森病的因素有遺傳、老齡化、腦血管疾病、腦外傷等,而帕金森病患者呈年輕化趨勢還與環境毒素、毒品、壓力應激等多因素有關。

雖然帕金森病目前無法完全治愈,但可以通過藥物、手術、康復、心理疏導獲得比較好的療效。

帕金森病的主要療法是藥物治療,目前常用6類藥物:左旋多巴類制劑、多巴胺受體激動劑、COMT抑制劑、抗膽鹼能藥、單胺氧化酶-B抑制劑、金剛烷胺。“這些藥物的作用要麼是補充多巴胺,要麼是減少多巴胺的代謝,要麼是增加多巴胺的利用效率。”首都醫科大學北京友誼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張麗燕此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不過帕金森病是神經退行性疾病,通常患者用藥4—5年后藥物療效就沒有最初那麼好了,這四五年就是帕金森病藥物治療的“蜜月期”。

孫永安告訴記者,正常腦部生理性分泌多巴胺是24小時緩慢釋放,而外源性補充多巴胺呈“脈沖式”刺激,例如左旋多巴每天需服用3—4次。早期治療階段,患者多巴胺受體對於多巴胺較敏感,其症狀波動不大。但長期大劑量使用多巴胺,受體敏感性會下降,出現療效持續時間短(劑末現象)、療效不穩定(開關現象)等副作用。

對於帕金森病的用藥,孫永安表示,提倡遵循“不求全效、細水長流”的原則,即從小量開始服用,緩解症狀到不影響生活即可。

帕金森病患病歷程可達20—30年,早期患者建議以藥物結合康復鍛煉為主,部分中晚期患者可輔以手術治療。相比於神經核毀損手術,腦深部電刺激手術通過微創方式給患者植入腦起搏器來實現神經調控,可達到減輕和控制震顫、僵直等症狀的目的。這種技術在國內及歐美各國已經較為成熟。

創新研究層出不窮

帕金森病早期容易誤診與漏診,尋找提高疾病診斷效能的標志物成為該領域的一大研究熱點。

2022年9月,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的研究團隊發現可通過實驗犬嗅辨帕金森病的新方法,証實帕金森病患者的確具有特殊體味,這是世界上首次報道証實利用實驗動物輔助診斷人類帕金森病。目前,該團隊正研究其具體機制,加快臨床轉化應用。

2022年11月底,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們發現,健康人士和帕金森病患者脊髓液中一組蛋白質的形狀不同,這76種蛋白質有望用作檢測帕金森病的新型生物標記物。該團隊計劃對已發現的標記物進行徹底檢測和驗証,評估其檢測帕金森病的效率等。

除了藥物、手術治療外,目前科研人員也在探索一些帕金森病的新療法,如免疫療法、干細胞治療、納米材料制劑治療等。

“目前比較受關注的是免疫療法。”孫永安解釋,當異常的α-突觸核蛋白聚集,就會破壞腦細胞的內部運作,導致帕金森病等由大腦損傷引發的認知障礙。科研人員通過針對α-突觸核蛋白制備疫苗或單克隆抗體對該病進行靶向治療。但目前免疫療法成本較高,而且脫靶率很高,因此並沒有達到對帕金森病很好的治療效果。

國內外科研人員還在嘗試用干細胞治療帕金森病。比如,2022年12月,昆明理工大學靈長類轉化醫學研究院的科研團隊,開發出用於帕金森病治療的可持久穩定分泌多巴胺神經遞質的基因工程化間充質干細胞,其可快速恢復急性和慢性帕金森病猴模型的運動和非運動障礙缺陷。

值得關注的是,納米材料不僅是遞送藥物的良好載體,一些納米材料還表現出神經保護作用。2022年8月,南開大學藥學院薛雪教授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相關團隊,把納米材料P-sheet作為藥物,通過一定的機制作用於細胞,抑制神經元喪失,有效緩解了帕金森病運動功能障礙。

帕金森病診療還需更加精准

未來,帕金森病診療還面臨哪些挑戰?

專家指出,目前尚缺乏對帕金森病早期精准診斷的有效手段。而早發現、早治療有利於保護大腦中的多巴胺神經元,延緩病情進展。據報道,研究顯示,在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帕金森病患者從起病至確診所需時程的中位時間為10個月,在此過程中誤診率達23.53%。

此外,雖然針對帕金森病的治療取得了很多進展,但還存在一些難題影響疾病的治療效果。

薛雪表示,對於腦部疾病的治療,血腦屏障是一道繞不過的“坎”。血腦屏障的存在,阻止了絕大部分小分子和大分子的轉移,目前已有藥物的血腦屏障穿過率不足5%,嚴重限制了神經中樞系統疾病的治療。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一方面可以從增加血腦屏障的通過率入手,另一方面需要增強藥物的靶向性,使藥物可以特異性地作用於腦細胞。

在增加血腦屏障通過率和提高特異性這兩方面,納米材料都具有廣闊前景。在薛雪團隊的研究中,科研人員通過在聚乙二醇鏈上連接一些可以靶向腦部的分子伴侶或者配體,同時通過調節納米材料的大小和表面修飾來增加血腦屏障的通過率。

對帕金森病患者來說,未來在腦部植入一個神經芯片,協同對抗令人困擾的震顫發作,或許是一種可行的選擇。2023年初,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研究人員將低功耗芯片設計、機器學習算法和柔性植入式電極相結合,制作出一種神經芯片,可識別和抑制包括帕金森病在內的多種神經系統疾病症狀。(唐 芳)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