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面前,父母應該如何做好家庭教育?

2020年04月01日09:40  來源:中國婦女報
 
原標題:疫情面前,父母應該如何做好家庭教育?

  ▲ 正確的兒童觀是家庭教育的起點

  父母應該把兒童看作平等的人,有獨立個性的人,要尊重孩子的童年。應在家庭教育中倡導生活教育,重視孩子品格、人格、道德、習慣的培養。要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幫助孩子找到自己,順著孩子的天性走,協助孩子成長。

  ▲ 和諧溫馨的家庭有利於孩子成長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作用不可替代,陪伴是父親很重要的職責。父母要尋找最適合自己的家庭和孩子的教育方式,培養孩子自信、陽光、開放的性格,傳遞給孩子自由的心靈、積極的人生態度。

  ▲ 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疫情期間,應該以親子共同活動為主體,父母可和孩子一起選取疫情中的一些現象為主題,完成一次共同的作業。

  孩子的教育是家庭的要事、家長的操心事,是關系國家民族未來的大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近期疫情帶來的超長假期也讓教育的主場從學校移到家庭,特殊時期如何做好家庭教育更成為父母關心的問題。家庭教育的起點是什麼,如何進行家庭教育,此次疫情給家庭教育帶來哪些啟示?日前,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專訪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兼副秘書長、新教育實驗發起人、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永新,聽聽專家為我們解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記者:家庭教育的起點是什麼?

  朱永新: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說過,“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現在心理科學已經發現,一個成年人身上所有的問題,差不多都可以從他的童年生活中找到答案。所以,童年對一個人的影響來說,非常重要。

  而兒童的很多神奇之處、偉大之處我們還沒有認識到。兒童是怎麼認識這個世界的,兒童的個性又是怎麼形成的?我們必須承認這些問題沒有認識到。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由於對我們教育對象的不認識,造成了很多教育上的失誤,很多教育方式是沒有根據的,只是一代一代傳下來的。很多教育是沒有建立在對孩子真正的、科學的認知背景下,當然,有時是因為科學本身還不成熟。

  我認為對兒童的基本認識,或者正確的兒童觀,是我們教育的一個起點,也是我們整個家庭教育的起點。具體來說,怎麼教育兒童就是兒童觀,體現在不同的父母不同的家庭不同的養育方式以及對基本問題的看法,不打不成才,一打分數來。棍棒底下出孝子等等,這樣的觀念是有問題的,不值得提倡。父母應該把兒童看作平等的人,有獨立個性的人,我們要自覺地意識到:尊重童年。有了一種對孩子當下生活的尊重,對孩子本身作為人的尊重,我們很多教育方式自然就會變化。

  記者:您認為在家庭教育中,孩子應該學什麼?家長應該怎麼教?

  朱永新:家庭是兒童生命的搖籃,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個場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帶給孩子什麼,往往就決定孩子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人的認知風格、行為習慣、性格特征,都是在童年奠基形成的。家庭是學校的預備校,應在家庭教育中倡導生活教育,重視孩子品格、人格、道德、習慣的培養。

  此外,作為父母親來說,應該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幫助孩子找到他自己,這是最關鍵的。父母要能夠了解孩子,發現孩子悅納孩子,現在很多父母關心的不是自己家的孩子而是別人家的孩子,把別人家的孩子作為標杆,喜歡用自己孩子的短處去比較別人孩子的長處。這樣就很痛苦。父母應學會准確了解孩子,順著孩子自己的天性走,協助孩子成長。

  記者:家庭教育中孩子有哪些有效的學習途徑?

  朱永新:閱讀是幫助孩子成長最便捷最有效的路徑和方法。讀什麼就決定了你成為什麼,閱讀的高度決定了你精神的高度。有些父母不知道讀書的重要,有些父母是知道讀書重要,卻不知道給孩子讀什麼書,其實有些書是不值得讀的,有些書還會有負面影響,應該把最好的時間用來讀最有價值的書。另外還有探索,讓孩子更多地參與、主動介入,團隊合作的學習更有效。在家庭中的體現就是父母陪伴孩子,一起探索學習,親子共讀就是主動介入的學習方式。包括孩子和其他孩子的交往,現在有不少家庭的孩子選擇一起去旅行,探索自然,這樣有助於合作精神、交往能力、探索興趣的養成。

  記者:什麼樣的家庭關系最有利於孩子成長?

  朱永新:父母的養育方式非常重要。無論在哪裡,我們都離不開父母的影響和父母教育的影響。父母不教育孩子,孩子會變壞﹔父母用錯誤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孩子會變得更壞。所以在優秀的孩子成為優秀的人才的背后,我們總能找到和諧溫馨家庭的影子。同樣,一個不健全的人格,我們可以在家庭中找到矛盾和沖突的因素。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此外,家庭教育中還經常存在父親缺位的現象,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都是不可替代的。我認為父親是男人最重要的工作。父親不像母親那樣和孩子有那麼強的依戀關系,父親更粗獷,簡單,和父親的相處能讓孩子學會面對困難的勇氣,孩子更具有冒險精神,因此,陪伴也是父親很重要的職責。

  記者:哪些因素決定了家庭教育的好壞?

  朱永新:孩子的形成是多種因素決定的,家庭經濟條件是其中之一,但不等於父母學歷越高,經濟條件越好,孩子發展就越好,關鍵是恰到好處。決定家庭教育好壞的關鍵是是否尊重家庭教育最根本的原理,最基本的常識。有些東西是無法改變的,出生在哪個家庭,都市還是鄉村是無法選擇的,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重要的是要尋找最適合自己的家庭、最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培養孩子自信、陽光、開放的性格,傳遞給孩子自由的心靈、積極的人生態度,這些和錢無關,和學歷無關。

  記者:怎樣理解個性化很強的家庭教育中的共性?

  朱永新:如今,我們的父母親往往就用一個標准——上清華北大哈佛的標准來培養孩子。用一個標准一個模式去培養孩子,最后大部分人是失敗者。這是當前社會焦慮的表現,是我們的社會評價體系出了問題。很多人把上名校當作家庭、父母、孩子成功的典范,而我認為最好的教育是幫助孩子成為他自己。讓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學自己想學的東西,讓每個人找到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才能幸福。當然這些不那麼容易評價而是一種主觀體驗。那些真正有幸福感的人的人生不是千篇一律的,他們都有不一樣的人生,因此,我認為最好的教育就是幫助人不斷成長,不斷超越自己,幫助人更幸福地活著,隻要做到了這一點,家庭教育就是成功的,這也是家庭教育的目的。

  記者:家庭教育最大的痛點在於不可逆,怎麼解決父母這個最大的困惑?

  朱永新:在中國的家庭,父母的素養還有待提高。大部分父母都沒有接受過科學的訓練、科學的育兒知識的培訓,所以中國的父母親是經常容易犯錯誤的。那麼一旦犯了錯誤怎麼辦呢?我們說家庭教育是不可逆的,但是可以改變,最關鍵的是從今天開始,從當下開始,用更好的方法、更大的熱情、更積極的努力、更誠實的態度去改變。父母要改變孩子首先要改變自己,你對人生、對世界的新認識影響你自己的行為,也將傳遞到孩子身上,我認為任何改變都不會遲,當然如果過了關鍵期人是很難改變的,這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因此也告誡父母需要在孩子小的時候盡己所能走近教育理解教育。

  記者:疫情面前,父母應該如何做好家庭教育?

  朱永新:通過這次疫情,我們能深刻體會到,教育不僅僅發生在校園,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無論是通過網絡進行遠程教育,還是更加重視家庭教育,每一個環節都能成為課堂。用好這些課堂,不僅能讓孩子學到更多東西,對老師和父母來說同樣也是一種進步和成長。

  這段時間是很難得的親子24小時在一起的時光,我認為知識性的學習不是很急的事情,現在應該以親子共同活動為主體,比如親子共同游戲,共同去讀一本書,然后交流分享,共同去看一部電影,然后討論交流,還有父母和子女促膝長談等,這些可能對孩子的成長更有益。我們特別鼓勵父母和孩子一起,選取這次疫情中的一些現象為主題,比如,關於病毒、關於感恩、關於藥物等,完成一次共同的作業,共同查資料、共同討論,在疫情過去之后形成一份小小的研究報告。這不僅將是一次有效的思維訓練,也將成為父母和孩子共同的珍貴記憶。(記者 張明芳)

(責編:徐前、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