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康庄——人民网全媒体调研行”走进云南

马铃薯成了致富“香饽饽”

祝鸿伟、董童、李发兴、程浩、符皓

2020年08月25日16:45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蜿蜒的柏油路两边,田里的马铃薯像绿色的地毯。人民网 李发兴 摄

蜿蜒的柏油路两边,田里的马铃薯像绿色的地毯。人民网 李发兴 摄 

蜿蜒的柏油路,把山上的农田一分为二,田里的马铃薯像绿色的地毯,缀满了紫色或白色的小花,漫山遍野地铺开,一望无际。刘飞站在地头,欣赏着这幅田园画,阳光照射下,他的眼睛眯成一条缝。

刘飞是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新兴马铃薯专业合作社负责人,2008年,他领着168户农户组建合作社,开始规模化种植马铃薯,这些年在云南省农科院助力下,合作社发展越来越好,老百姓收入跟着水涨船高。

鲁甸地处乌蒙山集中连片特殊贫困地区的腹心地带,是云南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当地农业种植以马铃薯为主,可老品种亩产不到1000公斤,老百姓要想靠这点产量脱贫太难。

咋办?2017年,云南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隋启君和同事组成专家服务团队,带着新品种“云薯505”到鲁甸。经田间测产,“云薯505”平均亩产2000多公斤,相较老品种增产不少。

“大规模种!”刘飞拍板。

那时起,合作社在流转的3000多亩田里种上新品种,在云南省农科院技术支持下,年产量、产值大幅提升。

看到效益,合作社带着农户一起种。为提升贫困户种植积极性,合作社免费给他们发放种薯、提供技术,成熟后由合作社统一回收销售。目前,合作社带动周边贫困户种植“云薯505”15000亩左右。

蜿蜒的柏油路两边,田里的马铃薯像绿色的地毯。人民网 李发兴 摄

蜿蜒的柏油路两边,田里的马铃薯像绿色的地毯。人民网 李发兴 摄

水磨镇铁厂社区山脚自然村村民卢应德是种植户之一,“我家种了10多亩马铃薯,成熟后由合作社统一收购,光这一项年收入就3万多元。”卢应德说。

基地规模大,合作社长期吸纳周边村民务工,每天收入50元至250元不等。平日做完自家做地里活计,卢应德又到合作社打工,一年下来又有三四万元。

合作社还用价格差的方式对社员进行分红,“打个比方,如果(收购马铃薯)非社员每吨1200元,那么社员就是1600元。”刘飞说。照这样的算法,卢应德每年还有近万元分红。

全部加起来,“现在年收入七八万,之前想都不敢想。”

没必要羡慕,在合作社,日子比卢应德过得好的还很多。

2017年,合作社提供给水磨镇滴水村贫困户张兴祥家10亩种薯,指导他种植马铃薯新品种。除去成本,当年张兴祥就赚了2万多。

蜿蜒的柏油路两边,田里的马铃薯像绿色的地毯。人民网 李发兴 摄

蜿蜒的柏油路两边,田里的马铃薯像绿色的地毯。人民网 李发兴 摄

2018年他把面积扩大到100亩,产量280吨,合作社以每吨1500元的价格收购,合计42万元,除去成本,张兴祥纯收入近20万元。2019年,他把种植面积扩大到140亩,产量350吨,当年马铃薯价格好,合作社以每吨2000元的价格收购,合计70万元,除去成本,纯收入超过30万元。

日子富裕了,张兴祥主动申请摘掉了贫困帽子。

在云南省昭通市,像张兴祥这样靠发展马铃薯产业脱贫致富的不在少数。作为助推全市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马铃薯与昭通山区贫困群众结合最紧密。截至2019年,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300万亩,平均每亩产量1.6吨,鲜薯总产量480万吨,实现农业产值72.4亿元,已带动全市19.2万户64万贫困人口实现人均增收1440元以上。

马铃薯不仅是餐桌上的主粮,昭通市如今还通过产业升级、科学种植、良种培育等,让群众从中得到了实惠、尝到了甜头。

再过一个多月,马铃薯就要成熟了,刘飞站在地头,看着承载着贫困山区人民脱贫致富希望的“香饽饽”,扶了扶眼镜,嘴角不自觉上扬。

(责编:木胜玉、朱红霞)

推荐阅读

飞向蓝天的“卓玛”(身边的小康故事)  “卓玛,飞机能飞多高啊?”“卓玛你去过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玛仿佛是村里的“明星”。 格茸卓玛的家乡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团结村。这个很多人没有坐过飞机的村子,却走出了一位在飞机上工作的女孩。 作为东航…【详细】

要闻

云南新增19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  人民网昆明7月27日电 (符皓)据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7月26日0时至24时,云南无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9例、无症状感染者3例。确诊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隔离医学观察2…【详细】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