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雙腿的他 靠雙手“走”出致富路

如果一個人從小沒有了雙腿,他的人生會怎樣?是自暴自棄在悲觀中度日,還是自願接受別人的憐憫靠救濟生活……
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雲龍縣漕澗鎮,卻有這樣一位勇者,雙腿截肢的他以非凡的毅力和拼搏精神,成為當地遠近聞名的養牛大戶,還帶著村民一起致富,書寫著屬於自己的傳奇人生。
他,就是何木林。
何木林在雲龍縣二中給師生作勵志演講。雲龍縣委宣傳部供圖
苦難中“站起”,以手為足埋下逐夢的種子
1990年,時年5歲的何木林遭遇了一場慘烈的車禍,大貨車碾碎了他的雙腿。經過6次手術,讓他的“身高”定格在不足1米。
7歲時,當同齡人都活蹦亂跳地自己去上學,何木林隻能由父母背著去學校,休息時也隻能在地上爬行。看著同齡人自由自在地奔跑玩耍,而自己的行動卻處處受限,何木林感到自卑與絕望。他覺得自己是家庭的累贅,甚至一度產生了輕生的念頭。
命運的轉折出現在他9歲那年,爺爺發現他的手臂力量很強,便試著為他精心制作了一對木制小板凳,就是這對小板凳讓何木林如獲新生。
他撐著小板凳一步一步“行走”,隨著時間推移,他也行走得越來越熟練。靠著小板凳的支撐,一個念頭從他心底油然而生:“既然死不了,就一定要活出個人樣”。
從那時起,何木林便不再把自己當成殘疾人,他堅信,隻要付出努力,正常人能做到的事情,自己同樣可以做到。
自從學會用小板凳“走路”后,何木林邊上學邊在家裡養起了兔子,然后將養大的兔子抱到街上去賣。當第一次憑借自己的雙手賺到5元錢時,他真切地感受到了勞動帶來的喜悅與力量。
何木林夫婦正在喂牛。雲龍縣委宣傳部供圖
學海裡“自渡”,用“小板凳”叩響成功之門
苦難是成長的催化劑,何木林在艱苦的生活中愈發堅強、勤奮。2007年,他拖著小板凳走進高考考場,以571分的文科成績被雲南財經大學會計專業錄取。進入大學后,因身體原因不能參加軍訓,他再次被曾經的自卑情緒所困擾,但他迅速調整心態,每天為軍訓的學生送賣礦泉水,“生意”好時每天能賺到1000多塊錢,他在忙碌中又找到了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在付出多於常人千百倍的努力后,何木林於2011年順利畢業,並和朋友合伙在昆明開過酒吧、飯店,還在一家會計師事務所做過兼職,為返鄉創業積累了經驗。
何木林的家鄉雲龍縣漕澗鎮,地處大理、保山、怒江三州市接合部,這裡有雲龍國家級森林公園,也有千頃良田壩子,水源充沛、土地肥沃,具備得天獨厚的養殖優勢。近年來,漕澗鎮立足“雲龍綠色養殖重點區”的發展定位,全力以赴抓實抓好畜牧養殖業。
這讓何木林看到了創業方向——靠養殖走出一條致富大道。
2015年,何木林回到家鄉創辦了“木林養殖場”。為了養好牛,他自學養殖知識,多次參加各級殘聯組織的養殖技術培訓班,還請專家到養殖場予以指導,並始終保持著對新技術的敏銳感,引進了漏縫板養殖設備等養殖新技術。通過日復一日地摸索和積累,何木林有了一套自己特有的養殖方式,他的養殖場也從5畝發展到20多畝,同時還開辦了青儲飼料加工廠,兼做牲畜交易生意。牲畜市場好時,養殖場年銷售額達300多萬元、年純利潤達70多萬元。
何木林夫婦正在割飼草。雲龍縣委宣傳部供圖
回村當“大戶”,德譽鄉裡成就幸福人生
就這樣,何木林靠著頑強的毅力,一步一個腳印,成為漕澗鎮養殖業的“領頭雁”。他自己事業有成后,還積極幫助他人,帶動周邊群眾一起增收致富。
“他有技術又有銷路,和他一起干,准沒錯。”家住漕澗鎮早竹社區二組的文建樺介紹,在何木林帶動下,他家養了50多頭牛。像文建樺這樣受過何木林幫助的村民,還有數十人。
何木林勇敢追夢、樂於助人的品格不僅幫助了他人,也在不知不覺中吸引了在他的養殖場打工的同鎮女孩何會張,兩人於2024年1月舉行婚禮,步入了幸福的婚姻生活。“家裡的牛基本上由何木林喂,他還會做飯、打掃衛生、割草,樣樣會做。”提起丈夫,妻子何會張贊許有加。
今年1月,何木林和妻子迎來了他們的女兒。初為人父的何木林看著襁褓中的女兒,滿心歡喜。他說:“有了女兒的陪伴,這個家庭充滿了溫馨與和諧。也讓我真切地感受到,隻要自己努力,就能和正常人一樣擁有幸福的生活。”
何木林一家三口。雲龍縣委宣傳部供圖
看到如今的何木林,母親楊素娥開心地說:“他們三弟兄小的時候,我們最揪心的就是何木林,總擔心等我們老了,他的生活怎麼辦?如今看著他成家立業,我們就放心了。”
何木林自立自強、樂觀進取的人生態度感動著每一個認識他的人,他多次被推薦為鎮、縣殘疾人代表大會代表,榮獲“大理州自強模范”“雲南省殘疾人創業就業示范戶”等稱號。(楊福美、張艷霞)
來源:雲龍縣委宣傳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