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代表委員圍繞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積極建言獻策——
聚力生態文明 共建美麗雲南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進一步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
連日來,參加全國兩會的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圍繞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積極建言獻策。大家認為,作為我國西南生態安全屏障,雲南承擔著至關重要的生態責任。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不斷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在全面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新征程上努力繪就生態文明新畫卷。
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
不斷完善省級生態文明示范創建體系,認真搭建全省“兩山”轉化的實踐平台,加快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雲南路徑,推動建立全國首個多省(雲南、貴州、四川)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試點……回顧近年來雲南生態文明建設舉措、經驗和成效,代表、委員們認為,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要正確處理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關系,在建立“綠色標尺”、劃定生態紅線的同時,依托雲南豐富的水力資源、多樣的氣候類型和生態系統,逐“綠”而行、向“新”發力,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進一步推動能源、交通、建筑等重點領域綠色低碳發展,持續增強經濟發展的潛力和后勁。
“聚焦生態文明建設,力求在綠色轉型上‘換金山’‘賺銀山’。”全國政協委員、滄源佤族自治縣文化和旅游局局長李依媧娜一直在思考“兩山”轉化工作,她認為,要深入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全面落實河(湖)長制、林長制等工作機制,加快流域生態保護修復,推進國土綠化。同時,大力發展“綠美+”經濟,持續建設綠美鄉村、綠美農村公路、綠美河湖﹔嚴把“兩高”項目准入關,淘汰落后產能,實施節能改造,推進轉型升級﹔發展清潔能源,加快新能源汽車充換電等基礎設施建設。
利用深入村寨培訓的機會,全國人大代表、彝族刺繡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王陸芬一直在觀察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和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她認為,要加快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推進實現生態效益與企業、農村居民利益的有機鏈接,引導更多力量參與生態環境治理和生態產業發展。此外,還要在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上下功夫,制定差異化規劃內容和建設標准,提高后期運營效率和管理水平。
推動生態文化旅游有機融合
錨定“3815”戰略發展目標,近年來,雲南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持續叫響“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全力擦亮旅游金字招牌。代表、委員們認為,要持續用力,推動生態、文化、旅游在更廣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實現融合。
“19萬多人次!”赴北京參會前,全國人大代表、景洪市基諾山基諾族鄉司土村委會委員白永康統計了今年1月以來全鄉接待游客數據。“得益於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探索的‘就業+生態游’新業態,基諾山鄉形成了雨林徒步游線路,建起了一座富民強鄉的‘綠色銀行’。”白永康代表認為,要立足鄉村旅游熱度持續上升的實際,充分挖掘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優勢,精准對接需求,盤活村寨勞動力,加大培訓力度,為群眾在旅居新業態中開辟就業新途徑,努力走出一條“就業+生態”“生態+產業”的綠色發展之路。
在全國政協委員、紅河縣鈺尼文化藝術傳承中心創始人楊鈺尼心中,哈尼梯田不僅是哈尼族人民世代辛勤耕耘的結晶,更是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范。“近年來,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大力推廣哈尼梯田‘稻魚鴨’種養模式,實現‘一水三用、一田多收、一戶多業’。”楊鈺尼委員認為,面對更加多元化、個性化的旅游需求,可以以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為引,將綠色理念融入旅游服務中,為游客提供獨特的體驗。同時,充分發揮非遺保護與傳承對鄉村振興的正向效能,將非遺項目與鄉村旅游、紅色旅游、邊境旅游、康養旅游等結合,著力開發主題旅游線路和產品,讓人們在感官觸動和文化浸潤的雙重體驗中感悟綠色發展之美。
激發全社會呵護生態內生動力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代表、委員們認為,要牢固樹立“每個人都是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的意識,不斷激發全社會共同呵護生態環境的內生動力,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全國人大代表、牟定縣杰魯彝繡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金瑞瑞的家鄉牟定縣,僅用時兩年,就從農村“臟亂差”的典型,“變身”為省內外地區學習考察的對象、中西部18個省區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建設工作座談會東道主。“蝶變躍升,向美而行。”金瑞瑞代表認為,要堅持人民至上、共建共享的基本立場不動搖,強化黨建引領、干群聯動,凝聚全員的智慧和力量,引導參與美麗鄉村建設的全過程、全方位、全環節,讓鄉村“好起來”“綠起來”“美起來”,不斷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在日常教學中,全國政協委員、維西傈僳族自治縣第二中學教師高繼蘭會有針對性地設置生態環境保護內容,引導和幫助學生樹立尊重自然、保護生態的發展理念,養成勤儉節約、低碳環保的生活習慣。在她看來,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系統工程,要建立生態文明宣傳教育長效機制,組織開展主題明確、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吸引力強的生態文明宣傳教育活動,形成全民動員、人人參與的濃厚社會氛圍。(記者 楊富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