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雲台 | 這裡過節,真“上刀山下火海”!

赤腳攀36把開刃刀梯,光腳踩通紅的火炭,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很難相信世上真有這種“絕活”。
近日,雲南省德宏州各地舉行2025年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傈僳族闊時目刮展演活動,在眾多精彩節目裡,“上刀山、下火海”表演以其驚險刺激、神秘莫測的特質成為全場焦點。
隴川融媒 桂金再攝
有人說是神靈附體,有人猜腳底涂了“金鐘罩藥水”,更有人懷疑是障眼法,神奇的技藝,背后到底藏著啥秘密呢?
上刀山:一場血肉與鋼鐵的“極限拉扯”
盈江融媒 尹以沛、顏秋攝
上刀山的刀山構建堪稱震撼,需用36把或72把鋒利無比的長刀作為橫檔,牢牢綁扎在兩根長達二十多米的粗壯木杆之上,隨后將其穩穩豎立。烈日之下,插滿刀片且刀刃朝上的刀梯寒光閃爍,僅是遠遠望去,便令人不寒而栗。
隴川融媒 桂金再攝
然而傈僳族勇士們毫無懼色,他們身著民族服飾來到梯下,赤手抓住刀鋒,赤腳登上刀刃,迅速而鎮定地往上攀登,彷佛如履平地,令人驚嘆。
隴川融媒 桂金再攝
這些身懷絕技的表演者來自德宏州盈江縣蘇典傈僳族鄉刀杆隊,隊伍由11名成員組成。48歲的余才剛擔任隊長,是團隊中技藝傳承的核心人物。
余才剛20歲開始便系統訓練傈僳族傳統技藝,歷經5年嚴格錘煉,25歲正式加入刀杆隊並獲得"上刀山、下火海"的表演資格。在此后的23年間,他始終保持每日練習,從未間斷技藝精進。
隴川融媒 桂金再攝
上刀山絕非僅靠蠻力。余才剛透露,上刀山腳步必須“穩、准、狠”。腳步需精准地斜踩刀面,以此增大接觸面積﹔身體重心則依靠強有力的手臂支撐,整個過程需如貓科動物般輕盈敏捷。為了達到“人刀合一”的境界,傈僳族勇士們還會在樹樁上綁扎木棍,苦練“千斤墜”,以實現身體平衡控制。
下火海:速度與降溫的驚險博弈
盈江融媒 顏秋、楊林柱 攝
夜幕降臨,廣場上的篝火熊熊燃燒,巨大的篝火堆如同一座座燃燒的小山,將周圍的空氣都烘得滾燙。在激昂的鑼鼓聲和觀眾的熱切期待中,一群赤足的傈僳族勇士昂首登場,表演“下火海”。
他們神色堅毅,目光中透著豪邁與自信,先仰頭豪飲數碗壯懷酒,隨后齊聲發出震耳欲聾的吶喊,毫不猶豫地沖進火海,瞬間火花四濺,熾熱的炭火在他們腳下飛濺,場面驚心動魄。
盈江融媒 顏秋攝
表演隊中最小的早忠勝年僅18歲,今年剛加入隊伍,是備受矚目的年輕后備力量。回憶訓練過程,早忠勝說被刀劃傷是家常便飯,呼氣力度差0.1秒,火苗就能嗆進肺裡,在神秘和驚險的背后,更多的是眾人看不到的艱辛。
隴川融媒 桂金再攝
所謂的“神功”不過是勤學苦練。千年技藝的“魔鬼訓練營”練成神功需5至10年:先踩沙礫磨皮,再升級到碎玻璃“腳底按摩”,最后才敢碰真刀與火海。在苦練的過程中,身體還要經歷無數次被割流血,被燙傷,才能練就一番真本領。
談及上刀山、下火海的秘訣,余才剛亮出腳板:“踩沙子、爬豎杆練了二十余年,繭子比牛皮還硬。”對余才剛來說,這層厚厚的繭子,恰似天然的“生物鎧甲”,能夠有效分散刀刃的壓強和炭火的高溫,極大降低了受傷風險,堪稱人體自帶的“減傷護盾”。
盈江融媒 顏秋攝
每次表演前,余才剛都會為勇士們敬上一杯壯行酒,以表達對他們的鼓勵與祝福。表演時,其他隊員則在一旁奮力敲缽鼓加油助威,讓表演者能夠全神貫注投入其中。余才剛坦言,隻要身體條件允許,他們會一直堅守這門技藝,傳承這份文化。目前,掌握這門技藝的年輕人愈發稀少,他期望更多年輕人能夠投身學習,讓這珍貴的民族文化得以延續傳承。正如余才剛所言:“隻要火塘不滅,刀尖上的民族魂就永生!”
“上刀山、下火海”這一獨特的民族技藝,並非所謂的“玄學”,而是民族智慧與生活實踐的完美融合。它承載著傈僳族千年來的歷史與文化,展現了這個民族在面對困難與挑戰時的無畏勇氣和卓越智慧。
下次見到刀山火海,別光顧著拍視頻。因為那層老繭裡,藏著跨越千年的生存哲學﹔那簇火苗中,躍動著永不屈服的勇者之心。
記 者:李茂穎
制 作:孔琳清 沙相 賴喊英 早富
統 籌:朱思雄
鳴謝:德宏州委宣傳部
隴川縣委宣傳部
盈江縣委宣傳部
隴川縣融媒體中心
盈江縣融媒體中心
出 品:人民日報社雲南分社
人民日報客戶端雲南頻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