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社會

“三帶”促“三變” 昆明東川探索提升農業組織化水平新路子

“小洋芋”成聯農創富“大產業”

2024年10月26日09:14 |
小字號

近年來,昆明市東川區持續推進“三帶”促“三變”,念好鄉村振興“致富經”。當地在國家科技特派團的幫扶下,通過科技帶良種、大戶帶散戶、企業帶銷售的方式,促進種業變革、觀念變革和營銷變革,積極探索出一條農業組織化發展新路子,助推東川洋芋特色產業提質增效、快速發展,“小洋芋”成為群眾增收致富“大產業”,東川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大動力。

長勢喜人的東川洋芋。東川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長勢喜人的東川洋芋。東川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科技帶良種 促種業變革

小土豆變“金疙瘩”

東川大洋芋口感軟糯細膩、營養豐富,因其蒸煮后表皮開裂的紋路形似開花,故稱“開花洋芋”,深受市場青睞,供不應求。但由於東川大洋芋對種植環境較為挑剔,加之原種薯質量退化,一段時期內產量和品質並不穩定。近年來,東川區依托獨特的立體氣候優勢和小江干熱河谷豐富的光熱資源,大力推動種業振興,在國家科技特派團隋啟君、楊瓊芬等專家的幫扶支持下,開展優質種質資源保護、品種研發和種苗繁育推廣工作,在小江河谷、二半山區建立馬鈴薯育繁種基地和實驗示范種植基地,篩選出多個特色洋芋新品種(品系),加快退化種薯更換,通過優質種質資源加持和種植技術指導服務,東川馬鈴薯實現品質、產量雙提升。

目前,東川大洋芋已通過“三品一標”認証,成功入選全國名特新優農產品,2024年,東川馬鈴薯種植面積為41348.3畝,總產值20433.43萬元,畝均效益4941元,其中由專家團隊育繁推廣的開花薯1號品種,平均畝產1.2噸,價格達10元每公斤,畝均產值超1.2萬元。在科技種業的加持下,東川“小土豆”變成了農民增收致富“金疙瘩”。

洋芋採收。東川區湯丹鎮

洋芋採收。東川區湯丹鎮供圖

大戶帶散戶 促觀念變革

戶戶走上“致富路”

東川區馬鈴薯種植歷史悠久,但多年來以傳統散戶種植為主,種植技術、生產經營方式和觀念比較落后,嚴重制約了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勞動生產率的有效提高,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民增收。近年來,東川認真學習借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將過去零星分散的“小田”變為權屬清晰、管理規范的“大田”,引進、培育龍頭企業和種植大戶進行示范種植,鼓勵周邊散戶以土地資源、閑置資金、生產務工等方式參與共同生產經營。通過示范帶動種植和標准化訂單採購,不斷提升散戶精細化生產水平,整體推動農戶粗放低效的農業生產理念向科學規范、綠色環保的高附加值經營理念轉變。

來自湯丹鎮石庄村的種植大戶毛加興,在紅土地鎮法者村流轉了359畝土地用於新品種洋芋示范種植。今年“豐收季”毛加興種植的600多噸“開花洋芋”隨著訂單走出大山,走上聲內外市民的餐桌,銷售收入達200余萬元。目前,以土地、資金、務工等形式參與到毛加興種植基地生產經營的有100多人,這些村民絕大多數都是來自紅土地鎮及湯丹石庄村的脫貧戶,不僅每月能獲得兩千多元的務工收入,還能學到先進的種植管理技術。

在一個個類似毛加興的大戶帶動引領下,散戶們正在向專業種植戶轉變,有效避免了生產經營的盲目性和無序性,形成了“由散到聚”的發展新格局。目前,東川區先后打造標准化示范種植基地7個,培育壯大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0個,帶動2.5萬人實現人均增收1000元,帶領農戶走上了致富路。

東川洋芋。東川區湯丹鎮-供圖

東川洋芋。東川區湯丹鎮供圖

企業帶銷路 促營銷變革

拓寬銷售新路徑

面對消費升級趨勢,傳統農業營銷模式存在信息不對稱、流通鏈條冗長、銷售渠道受限、成本較高以及效率低下等問題。為讓東川大洋芋等優質農產品“出山”“出圈”,東川區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基地”模式,積極引進培育農業電商、供應鏈選品、市場信息服務、品牌運營等農業服務型企業,以“多彩東川,小眾高端”的營銷思路,積極拓展農特產品銷路,助力農戶增加經濟收入。

身為東川知名“選品官”的雲麗,是東川走出來的新農人代表之一。在鄉村振興大背景下,她創立自己的公司,把全區各合作社的農特產品納入自己公司銷售渠道,大力發展“實體店+電商銷售”模式,實現“線上+線下”共同營銷。2022年,雲麗抓住滬滇協作機遇,在上海建立起了自己首個高原特色農產品選品中心,將東川“開花洋芋”推介到上海浙江等省外發達地區,讓“開花洋芋”走出雲南,走向全國。2023年全年銷售額超過2000萬元,帶動1.5萬脫貧戶實現增收致富。

“我們東川的農產品,特點就是品質好,每個鄉鎮都有自己的特色產品,對於一個銷售企業來說,這就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我要繼續做好東川農產品的‘選品官’,把東川的高原農特產品送到全國更多老百姓的餐桌上。”雲麗說。(吳麗)

來源:東川融媒體中心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