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電東送:縱橫中國的能源“閃送”工程
錦繡西部,山川如畫。長江、黃河、瀾滄江等大江大河從這裡奔騰而出﹔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四川盆地交錯分布,地形起伏大變化復雜,水能資源極為豐富。
鐵塔聳立,銀線飛架。奔涌不息的波濤,化作清潔電流馳騁於神州大地,為經濟社會貢獻澎湃動能。
這,就是西電東送工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能源保障和安全事關國計民生,是須臾不可忽視的“國之大者”。
西電東送工程為保障能源安全、服務經濟民生大局作出積極貢獻。
橫貫東西的“電力高速公路”
“能源空中走,電送全中國”。
中國工程院院士、南方電網首席科學家饒宏說,由於我國煤炭資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地區,水能資源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區,東部地區的一次能源資源匱乏、用電負荷相對集中,能源資源與電力負荷分布的不均衡性決定了西電東送的必要性。
2000年,以西電東送、西氣東輸、青藏鐵路開工為標志,我國啟動西部大開發戰略。如今,西電東送工程已經形成南、中、北三大通道。北通道主要由新疆、內蒙古、陝西、寧夏等省區向華北、華東輸電﹔中通道主要由四川、重慶、湖北等省市向華中、華東輸電﹔南通道主要由雲南、貴州、廣西等省區向華南輸電。
電從西部送到東部,橫貫數千公裡,必須走“高速公路”,這就得靠特高壓輸電工程。
近年來,一批世界上電壓等級最高、輸送容量最大、輸送距離最遠、技術領先的特高壓輸電工程相繼投產,准東—皖南±11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白鶴灘—浙江±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烏東德電站送電廣東廣西特高壓多端柔性直流示范工程……一條條“電力高速公路”連接起能源基地與負荷中心,為經濟發展“出力添綠”。
截至2023年底,我國已建成投運39項特高壓交直流工程,跨省跨區輸電能力超過3億千瓦。在特高壓工程的加持下,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由2012年的3.13億千瓦增加至2023年的15.16億千瓦,增長3.8倍。
神州大地上,一張以西北、西南區域為送端,華北、華東、華中為受端,以特高壓電網為主網架、區域間交直流混聯的西電東送電網已成形。
綠電走進千家萬戶
沿著瀾滄江中下游穿行過雲嶺大地,沿江11座大型水電站攔河而立,作為西電東送南部通道重要電源,華能瀾滄江水風光一體化清潔能源基地,今年1至9月發電量超770億千瓦時。
這些綠電通過特高壓線路送往廣東等地。這是一條互利共贏的能源大動脈:對雲南而言,新能源消納有了更多出路。雲南是西電東送的骨干電源省份,西電東送工程極大促進雲南水電資源的開發利用,促進雲南生態文明建設,雲南省內單位用電量碳排放全國最低。
對廣東而言,大電網穩定運行有了更強保障,不僅滿足經濟社會用能需求,也有力支撐天氣實現“廣東藍”。2024年7月,南方電網西電東送單月送電量超340億千瓦時,創歷史新高,其中清潔電量佔比約85%。截至目前,南方區域西電東送累計輸送電量約3.3萬億千瓦時,相當於三峽水電站設計年均發電量的33倍。
在用電大省、能源小省——江蘇,目前建成±500千伏龍政直流、±800千伏錦蘇特高壓直流、±800千伏白鶴灘入蘇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今年以來,三條輸電工程為江蘇輸送水電超560億千瓦時,相當於2200萬戶普通家庭一年的用電量,相當於減少發電用煤260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4600萬噸。”國網江蘇電力發展部主網規劃處處長汪惟源說。
國網經濟技術研究院副院長馬為民說,隨著清潔能源在“西電東送”中的比例不斷增加,工程對促進我國實現“雙碳”目標和環境改善具有重要意義。
推動特高壓輸電技術研發應用
西電東送工程讓我國電力科技實現“從無到有、從有到強”的跨越式發展。
馬為民介紹,早期我國在輸電技術上研發能力較弱,很多工程依賴外包,受制於人。隨著西電東送工程實施,推動特高壓輸電技術研發應用,科技創新成果躋身世界前列。
一方面,特高壓成套輸電設備的研制成功,改變我國在電氣設備領域長期從國外引進的模式,取得了從基礎研究到工程實踐的全面突破﹔另一方面,特高壓輸電技術解決我國電力跨區域遠距離輸送的難題,為大規模開發西部風光水可再生能源創造條件。
特高壓輸電技術是指交流1000千伏、直流±800千伏及以上電壓等級的輸電技術,既可實現“電從遠方來”,又能“送出清潔電”、破解能源基地“窩電”困局。
2021年我國自主研發的±800千伏柔直穿牆套管成功投運、穩定運行﹔2023年國內首台±800千伏直流高速開關研發成功,整體性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饒宏表示,隨著一項項核心關鍵技術的攻克、一個個重大工程的建成,電力動脈翻山越嶺、暢通無阻,西電東送工程的脈絡在中國版圖上不斷延展。(記者戴小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