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洱海“喊話”全國8湖聯動——

展開湖泊治理生動實踐的美麗篇章

2024年10月24日08:16 | 來源:雲南日報
小字號

  飛到羅時江濕地的候鳥 本報通訊員 鄭興 攝

  洱海生態廊道 本報記者 秦蒙琳 攝

  洱海漁舟 本報記者 秦蒙琳 攝

  洱海邊的旅拍 本報記者 秦蒙琳 攝

  10月19日,以“攜手推進生態友好的現代化”為主題的2024推進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洱海)論壇在大理白族自治州舉行。大理州委宣傳部統籌,聯合雲南日報—雲新聞客戶端共同策劃,雲南日報—雲新聞客戶端、青海日報報業集團·青海觀察客戶端、湖南日報報業集團·新湖南客戶端、湖北日報傳媒集團·湖北日報新聞客戶端、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新福建客戶端、江蘇省廣播電視總台·荔枝新聞客戶端、江西廣播電視台今視頻客戶端·長天新聞、大理州融媒體中心共同推出洱海“喊話”全國8湖聯動融媒體系列報道。

  從水光瀲灩的洱海,到波光鷺影的筼筜湖﹔從碧波蕩漾的太湖,到煙波浩渺的洞庭湖﹔從一碧萬頃的青海湖,到巍峨磅礡的三峽﹔從水天一色的丹江口,到波光粼粼的鄱陽湖﹔一個個湖泊治理生動實踐的美麗篇章在讀者眼前徐徐展開。

  人水相依的詩意畫卷

  洱海之畔“順豐洱海”變廢為寶

  走進雲南順豐洱海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數字化中心,巨大的顯示屏上,數據實時跳動,在崗工作人員、在線收運車輛、投放垃圾桶數量等信息一目了然。

  雲南順豐洱海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生態環境保護及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環保科技企業,通過政府生態補償、企業市場運作的模式,收集洱海流域的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餐廚垃圾等各類有機廢棄物,進行資源化綜合利用,形成政府服務企業、企業主動擔當、治污保護生態、生態反哺發展的“順豐洱海”模式。

  近年來,大理州著力實施“生態立州”戰略,全力推進環境與經濟相融合,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各族群眾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母親湖”洱海流域呈現生態向好、生活向上、發展向前的良好態勢。

  “順豐洱海”模式運行至今,已累計收集處理了洱海流域各類型有機廢棄物350多萬噸,生產有機肥料產品300余萬噸、生物天然氣產品近3000萬立方米,發展了100多萬畝的生態種植,還帶動農村人口3000余人就業,幫助農戶增收的同時實現年均利稅上千萬元。

  青海湖岸奏響綠色發展歡歌

  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期,我國最大的內陸咸水湖青海湖不僅以獨特的美景吸引了眾多省內外游客,更因其重要的生態地位和卓越的生態保護成效,掀起青海湖科研觀測熱潮。

  近年來,青海湖在嚴格的保護中向著綠色低碳的發展方式轉型,多舉措打造具有特色觀光、文化體驗、生態休閑、戶外運動等功能的高原湖泊生態旅游勝地。

  當地統籌平衡好生態旅游與景區開發和諧統一關系,開展了景區“生態旅游+交通”“生態旅游+文化”經營模式創新,實施“彩虹路”、進港公路“魚鷗翔集”系列彩繪等,體現多樣性、人文性、生態性的景區特色。

  丹江口庫區護水節水綠水長流

  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回信勉勵湖北十堰丹江口庫區的環保志願者,希望志願者們繼續弘揚志願服務精神,帶動更多人自覺守水護水節水,攜手打造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中國。

  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在十堰引起強烈反響,廣大干部群眾紛紛表示,一定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牢記囑托,用心用情守護一庫碧水。

  作為建在庫區、發展在庫區的高校,漢江師范學院師生一直作堅定的環保志願者,長期開展水生態保護活動。該校年均開展守水護水節水公益活動30余場次,培育出“九色鹿”“南水情長”等公益品牌,帶動上萬師生參與到水生態保護行動中。

  人水相親的優秀范本

  大理:全民治湖守護洱海清波

  早上6點,“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最美職工、大理洱海生物肥業有限公司畜禽糞便收集員李春喜准時出門,挨家挨戶收集畜禽糞便,8年如一日往返於洱源縣鳳羽鎮上寺村與公司廢棄物收集站(點),從源頭上阻止了污染物流入洱海。

  在大理州,有無數個“李春喜”在堅守和付出。為全力守護好洱海的一泓清水,大理州堅持全民治湖、科學治湖、系統治湖、依法治湖,構建形成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全民共建共治共享工作格局,全面打響洱海保護精准治理攻堅戰,以洱海保護和綠色發展統攬全州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當地統籌推進洱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在洱海流域建成污水處理廠20座、污水收集管網5743公裡、化糞池14.9萬個,初步構建起覆蓋全流域的生活污水收集處理體系,全力截污治污。建成濕地4萬畝、各類庫塘307座,有效修復流域生態系統。在洱海流域建成高標准農田48.96萬畝,試驗推廣綠色智能肥2萬畝,嚴防農業面源污染,持續推動流域農業種植模式和產品結構向綠色、生態、高值轉型,洱海保護不斷從“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和“生態之治”轉變。

  江蘇:筑起尾水入太湖“綠色屏障”

  在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雪堰鎮雅浦村,雨水沖刷下,桃園施肥后部分種植尾水會流入太湖的支流,尤其在梅雨季節,引起水污染的風險更大。2022年下半年起,雅浦村開始在各果園中建設排水渠,集中收集種植尾水,並將其引導至雅浦港生態緩沖區的生態濕地。尾水經過濕地系統的過濾后,水質明顯改善。

  除生態濕地外,雅浦港生態緩沖區建設示范工程還包括農村生活污水接管、支浜排口規范化整治以及長效運維管理工程等。作為太湖主要入湖河流上游的大型生態緩沖區,雅浦港生態緩沖區建設示范工程以雅浦港為核心,覆蓋范圍達8公裡,不僅全面促進當地農業的綠色發展,還確保了全區入太湖“最后一公裡”的安全。

  目前,新一輪太湖綜合治理正全面推進。今年上半年,太湖水質為Ⅲ類,達到良好湖泊標准,15條主要入湖河流中11條水質同比改善。

  福建:綜合整治開發打造“海上花園”

  20世紀70年代初,因城市發展需要,廈門筑堤圍湖,從此筼筜港成為封閉的內湖。之后的10年間,隨著湖區周邊高強度的建設開發及人口的快速增加,湖區的環境壓力越來越大,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一同排入,筼筜湖漸漸不堪重負。

  1988年3月,時任廈門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的習近平同志牽頭開展筼筜湖綜合治理,創造性提出依法治湖、截污處理、清淤筑岸、搞活水體、美化環境的20字方針,建立綜合治理機制,開啟了持續30余年的筼筜湖綜合治理,也由此拉開了廈門海域、流域、全域生態保護修復、陸海統籌改善海域生態環境的大幕。

  隨著水質顯著改善,筼筜湖區的生物多樣性不斷豐富。據統計,近年來該湖區共發現游泳生物63種、底棲生物3門14種、浮游植物7門12種……如今的筼筜湖片區已成為廈門標志性的行政、金融、商貿、旅游、居住中心,生態價值不斷凸顯。

  江西:“三水統籌”推進水體持續改善

  鄱陽湖是我國第一大淡水湖,也是長江中下游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每年經鄱陽湖注入長江的水量,約佔長江徑流量的15.5%。

  為了加強水污染防治、提升水環境質量,讓人民群眾喝上干淨的水,江西省始終落實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核心理念的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堅持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三水統籌”,縱深推進碧水提升攻堅戰。

  制定出台全國首部著眼湖泊總磷污染防治的地方性法規——《江西省鄱陽湖流域總磷污染防治條例》,推進鄱陽湖總磷污染控制與削減專項行動﹔加大長江保護修復力度,開展入河排污口、飲用水水源地、城市黑臭水體等專項整治﹔在全國范圍內率先啟動第二輪省內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全省上下游縣(市、區)首次實現全覆蓋。

  2024年9月,九江吳城修河入鄱陽湖總磷污染通量自動監測微站建成運行,實現了鄱陽湖入湖總磷濃度和流量在線同步監測,1小時更新一次總磷污染通量數據,為鄱陽湖總磷污染控制提供了大量數據支撐。

  人水相融的幸福底色

  綠水青山成為百姓幸福靠山

  自黨中央、國務院作出開展三峽后續工作的重大決策以來,水利部門圍繞保安全、惠民生、促發展這條主線,多維度推進三峽后續工作。

  在湖北省宜昌市,通過猇亭區飲用水水源上游(福善場村)環境整治工程,當地對善溪沖水庫上游進行了河道治理、人居環境改善和濕地保護恢復,使善溪沖入庫水質和小微水體水質穩步提升,流域生物多樣性逐步凸顯,房屋外立面“美容”升級,美麗鄉村展現新顏值。

  今年5月24日至25日,在湖北省武漢市召開的2024(第六屆)中國城市水環境與水生態發展大會暨三峽環境科技大會上,三峽集團申報的“九江市中心城區水環境系統綜合治理一期項目”“城市水管家模式創新與實踐”2個案例入選首屆長江大保護優秀實踐案例。

  全力防控水華提升水環境質量

  有“亞洲第一大人工湖”之稱的丹江口水庫位於湖北省十堰市東部,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區。2014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全面通水以來,已累計調水超660億立方米,京津冀豫4省市1.08億人受益。

  2014年丹江口水庫大壩加高蓄水后,丹江口浪河鎮國控監測斷面水域逐漸成為水庫與河流的交匯區,水流變緩,水體長期處於半靜止狀態,2023年引發了水華污染。丹江口市委、市政府迅速行動,聯合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制定浪河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方案,編制《丹江口市浪河小流域綜合治理與統籌發展規劃》,確定一期“5+1+1”項目。通過攔、撈、沉、抑、管,對浪河流域回水區藍藻水華進行控制,並實施一系列項目,聚力攻堅,有效控制水華污染,顯著提升了水環境質量。

  河湖蝶變潤澤百姓幸福生活

  近年來,湖南省始終把洞庭湖水域生態治理、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大事要事來抓,通過實施洞庭湖生態治理專項行動、解決相關民生問題、強化洞庭湖生態保護法治建設等,讓洞庭湖的一湖碧水匯入滾滾長江。

  大通湖是洞庭湖區最大的內湖,水質一度退化到劣Ⅴ類。湖南省實施湘江流域和洞庭湖區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為大通湖“刮骨療傷”。通過改擴建涵閘、改造生態補水泵站、建設湖岸生態帶等措施,截污水、引活水,使國控斷面水質達Ⅲ類。

  如今,大通湖不僅摘掉了劣V類水質的“黑帽子”,還依靠新種植的水草做好綠色發展文章,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人水和諧的綠色生活

  大理:品質康旅和詩意棲居之選

  在全長129公裡的洱海生態廊道上,一對對新人或對另一半深情表白,或拍一組唯美婚紗照,抑或是舉行一場目的地婚禮,一起許下山盟海誓、見証海枯石爛……這樣的場景每天都在大理上演。

  在大理,婚慶旅拍等產業品質持續提升,全要素、全業態、全鏈條爆款產品不斷推陳出新。近3年,大理承辦目的地婚禮的數量年均增長70%以上﹔旅拍行業經營主體達1440余戶,產值約1.2億余元。蒼山洱海、人山人海的盛況,生動講述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大理故事。

  近年來,大理州堅持以洱海高水平保護和產業高質量轉型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生態為尺、綠色為底,用高水准規劃把湖泊、濕地和森林有機串聯,打造出一派人水相親、人鷗翔集、美麗動人的生態景致,讓生活在大理的人推窗見綠、出門看景、游在畫中,“有一種生活叫大理”“中國最佳愛情表白地”等系列IP享譽四方。隨著“在大理愛上生活”品牌的推廣,大理已成為海內外朋友的美好生活之選、品質康旅之選、詩意棲居之選。

  江西:江豚吹浪立,沙鳥得魚閑

  眼下,首批2萬余隻越冬候鳥已經飛抵鄱陽湖濕地。隨著冷空氣的到來,候鳥抵達即將進入高峰期。

  每年秋末冬初,成千上萬隻候鳥從俄羅斯西伯利亞、蒙古、日本、朝鮮以及中國東北、西北等地飛臨鄱陽湖,直到翌年春天逐漸離去。

  1992年,鄱陽湖被列入“世界重要濕地名錄”,主要保護對象為珍稀候鳥及濕地生態系統。如今,湖區鳥類已達310多種,數量近百萬隻,其中珍禽50多種,是世界上最大的鳥類保護區。

  近年來,江西省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從鄱陽湖禁捕退捕到強化鄱陽湖水域智慧防控體系,從成立江豚協助巡護隊到為江豚“加餐”,從成立全省首個長江江豚遷地保護基地到發出全省首份長江江豚《司法保護令》……江西全力守護江豚的“微笑”,江豚的生存現狀不斷得到改善。

  根據2023年5月公布的江西省2022年全年監測長江江豚數據,江西省全年共計監測到長江江豚638頭次,其中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就有552頭次。“江豚吹浪立,沙鳥得魚閑。”清代詩人薛時雨筆下的江河美妙盛景,在江西已成為現實。

  青海:百裡巡護,為了永葆碧波蕩漾

  作為中國最大內陸咸水湖,青海湖擁有獨特的“水—草—魚—鳥—獸”共生生態系統。

  布哈河是直接匯入青海湖的最大河流,注入青海湖的水量佔總注水量的67%以上。祁連山國家公園龍門管護站承擔著布哈河巡護任務,每名生態管護員每月至少要完成300公裡路程的巡護,每月巡護至少10次。

  近年來,青海省不斷強化濕地保護與修復,持續探索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綜合系統治理標准化模式等,共同守護好青海湖自然和生態資源、維護好青海湖生物多樣性、構建好青海湖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持續提升青海湖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和持續性,永葆碧波蕩漾青海湖。

  湖北:打造長江經濟帶“綠色引擎”

  三峽集團長江珍稀植物研究所副所長黃桂雲,20多年踏遍三峽庫區5.5萬平方公裡,其科研團隊遷地保護三峽瀕危珍稀特有資源性保護植物達1000余種2.4萬余株,受三峽工程建設影響的560種植物全部得到有效保護。她也被譽為三峽珍稀植物的“保護神”。

  自2011年以來,三峽工程開展生態調度試驗,通過科學調度創造適合魚類繁殖所需的洪水過程。監測結果顯示,宜都斷面的總產卵規模已從2011年的不足1億顆,提高到去年的50億顆。

  如今,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已掌握了中華鱘全人工繁殖等物種保護核心技術,建立了覆蓋親魚培育、苗種培育、洄游監測等全周期的保護體系。(記者 秦蒙琳 整理)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