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行進中國”調研行

品牌雲南︱古城“火焰藍”守護800年“世遺”

2024年07月14日09:24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晨光順著古朴的屋檐,洒在發亮的青石板路上,潺潺流水一路歡歌穿過街巷,麗江古城“醒”了。一夜枕戈待旦后,“火焰藍”和“消防橙”陸續走出光義街光碧巷60號,麗江市消防救援支隊古城消防救援站的隊員們,開啟了忙碌的日常。

麗江古城消防站採用消防“風火輪”實現穿街走巷。 黃鑫誠攝

麗江古城消防站採用消防“風火輪”實現穿街走巷。 黃鑫誠攝

擁有800多年悠久歷史的麗江古城坐落於雲南省麗江市古城區,1997年12月正式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漫步古城,一磚一瓦融漢、白、彝、藏各民族精華,並具有納西族風採,縱橫交錯的街道和水系,承載時光印記的檻聯匾額、碑刻條石,皆顯出文化韻味。

古城消防站的30名消防指戰員,也許是為數不多最熟悉古城的人。“古城內存有大量的木質建筑、街巷狹窄幽深、防火間距嚴重不足,一旦著火,極易火燒連營。”古城消防站副站長錢萬江介紹,麗江古城7.29平方公裡內,有6條交通干道和數百條小巷、800多戶納西民居、6500多家經營戶,是集商業、文旅、住宅、科教、行政等多業態集一體的綜合性城鎮,防火難度很高。

麗江古城街巷交錯且狹窄,大量木質建筑相連,防火難度高。 人民網記者 蔡樹菁攝

麗江古城街巷交錯且狹窄,大量木質建筑相連,防火難度高。 人民網記者 蔡樹菁攝

2001年5月,古城消防站正式進駐,一代代消防指戰員把當好世界文化遺產“守夜人”做在日常。大家每天輪流巡查古城4次,每人每年至少走500次,古城的每個街巷、商鋪、客棧的情況都得了然於胸。

麗江古城消防站隊員們每天輪流巡查古城4次。 付文皓攝

麗江古城消防站隊員們每天輪流巡查古城4次。 付文皓攝

近年來,隨著麗江旅游的快速發展,更多的智能設備引入,守護古城消防安全也在與時俱進。

“在這裡,沒有戰功就是最大的戰功。嚴控火災比決戰火場更重要。”錢萬江說,消防站聯合其他有關部門,通過不斷升級人防、物防、技防措施,用智慧消防讓防火工作向前一步走。

目前,古城共有物聯網監控系統通過煙感探測器21691個、溫感探測器2353個、電器火災監控系統2589套、消火栓智能檢測裝置563個、攝像頭3148台、高倍高清熱成像監測攝像機2套,對古城建筑用電、用火、消火栓水壓和溫度高點實施實時監測。

“一旦發生異常,我們能第一時間進行控制處理。”錢萬江表示。收到火災報警,值班人員可以立即調取所屬的視頻實時圖像進行查看,針對不同情況,快速進行處置。

麗江古城內安裝的火災自動報警系統。 人民網記者 蔡樹菁攝

麗江古城內安裝的火災自動報警系統。 人民網記者 蔡樹菁攝

快速,到底有多快?

“古城范圍內,2分鐘微型消防站可出動,5分鐘專業消防隊抵達現場。”古城消防站政治指導員趙英超介紹,速度的背后是消防工作的創新。

針對古城街巷狹窄彎曲、古橋遍布、不便於消防車出警滅火的特點,古城消防站指戰員們改裝了微型消防車和消防“風火輪”實現穿街走巷,完成巷道每60米有1個消火栓等的覆蓋和智能化管理。結合古城天然水源多但溝渠取水難的特點,指戰員們創新了手抬機動泵快速出水操、利用堵水沙袋截流出水操等5項滅火技戰術操法,全面提升備戰水平和滅火救援能力。

第一視角看麗江古城消防站改裝的微型消防車,這種車可以助力快速出警。 人民網記者 蔡樹菁攝

第一視角看麗江古城消防站改裝的微型消防車,這種車可以助力快速出警。 人民網記者 蔡樹菁攝

“消防工作更離不開人防。”趙英超說,古城消防站推行“七戶聯防”和“街長制”,實現了對古城消防的網格化管理,推動了勤務模式由被動型向主動型轉變。

消防工作之外,麗江古城消防站還承擔起便民服務等工作。 付文皓攝

消防工作之外,麗江古城消防站還承擔起便民服務等工作。 付文皓攝

從進駐古城的那天起,“愛民護城,人民至上”的理念就扎根在古城消防站指戰員心裡。除了消防安全工作,指戰員們還主動承擔社會救助、便民服務、秩序維護等工作。23年來,共服務游客60多萬人次,營救、幫助游客520余人,義務獻血40萬毫升,此外,古城已連續11年未發生亡人火災。

2009年9月,麗江古城消防站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榮譽稱號。 黃鑫誠攝

2009年9月,麗江古城消防站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榮譽稱號。 黃鑫誠攝

“人民消防為人民,我們的使命就是把麗江古城完整地交給每一個明天。”錢萬江說。(何晶茹、秦華、黃玉琦、程浩、符皓、蔡樹菁、尹馨)

(責編:徐前、祝鴻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