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白鶴灘一日:大國重器綠能澎湃

劉怡 蔡樹菁 尹馨 庄志斌
2024年07月13日08:46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金沙江水奔騰洶涌,大國重器綠能澎湃。6月28日,綜合技術難度位居世界第一的白鶴灘水電站,迎來了首批機組投產發電3周年。

作為僅次於三峽水電站的世界第二大水電站,和實施“西電東送”的國家重大工程之一,截至今年3月底,白鶴灘水電站累計發電超1200億千瓦時,相當於減少標煤消耗量超360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超9800萬噸。滔滔金沙江水流經水電站,被轉化成源源不斷的綠色清潔能源,點亮華東地區的萬家燈火,也為庫區移民及周邊城市的繁榮發展注入了新的動能。

在白鶴灘水電站晝夜不息、安全穩定運行的背后,是無數管理、運營、守護者精益求精地持續優化和共同堅守,而高峽平湖之畔,庫區移民也在創造著新的幸福生活。

讓我們一同走進白鶴灘,在日升月落的光影交錯中,感受庫區“平凡”的一天。

日出 米線店

雨聲淅淅瀝瀝,偶有雷鳴從雲層中傳出。

“老板,給我一碗米線。”雲南省昭通市巧家縣一家米線店門口,食客收了傘,抖落傘上的雨珠,大聲向著廚房喊道。站在灶前的曹先亮聞聲,開火、加湯、下米線、放配料……不一會兒,一碗熱氣騰騰、鮮香四溢的小鍋米線便被端出廚房。

在這座川滇之交的小城裡,曹先亮的米線店頗有口碑,生意最好的一天曾賣出1500多碗。對於當地不少居民而言,新的一天便是被這碗鮮香爽口的米線“喚醒”。

站在灶前的曹先亮嫻熟麻利地煮著小鍋米線。人民網記者 庄志斌攝

站在灶前的曹先亮嫻熟麻利地煮著小鍋米線。人民網記者 庄志斌攝

因白鶴灘水電站修建,2021年3月,曹先亮全家從水電站庫區搬到了巧家縣北門移民安置區,2023年,他又把店面搬到了離家幾分鐘路程的街面。“去年7月,我拿到移民創業補貼,將店面擴大了一倍。”創業政策好,新店地段好,曹先亮干活也更有勁了。

食時 白鶴灘水電站

說話間,雨勢停歇,一縷晨光穿透雲層洒向大地,忙碌的一天開始了。在曹先亮的店裡吃完米線,巧家縣融媒體中心記者閆科任瞥了眼窗外天氣,迅速收拾東西准備出發:“雨后的早晨光線最好,適合水電站拍攝。”

從2006年的一次採訪開始,閆科任便長期致力於金沙江及白鶴灘水電站的跟蹤拍攝。從卡片機到單反相機再到無人機,十余年間,他用鏡頭記錄了白鶴灘水電站勘探、修建、投產發電的全過程,也記錄下了因電站建設而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的巧家縣城。

記得第一次踏上白鶴灘那座巍峨的大壩時,閆科任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之前通過無人機視角從空中俯瞰大壩就已經非常壯觀,但真正走在大壩之上,身處其中,才深切感受到這座世界第二大水電站無法言喻的磅礡氣勢。”

無人機拍攝的白鶴灘水電站。閆科任攝

無人機拍攝的白鶴灘水電站。閆科任攝

6月28日,恰逢白鶴灘水電站首批機組投產發電3周年,閆科任又一次站在金沙江邊,放飛手中的無人機。隨著飛行高度不斷攀升,一幅壯麗的空中畫卷徐徐展開:兩岸青山,一江碧水,100層樓高的攔河拱壩橫亙江面,白鶴灘水電站巍峨聳立。

隅中 大壩之上

順著無人機“鳥瞰”視角,大壩之上有小點在移動,那是白鶴灘水電站安全監測中心主管柯傳芳和值班同事們在重點對大壩和邊坡進行例行巡檢。進入汛期后,柯傳芳24小時待命,時刻保持高度警惕。

“日常邊坡處於干燥狀態,汛期多暴雨,土壤被雨水浸泡后容易出現鬆動,我們最近主要觀察現場有沒有裂縫、垮塌情況。”盡管任務重,但柯傳芳有條不紊地安排著各項工作。白鶴灘水電站首批機組投產發電后,柯傳芳和同事們一直駐守至今,確保每一天的安全運行。

白鶴灘水電站地下廠房內的水輪發電機組。人民網記者 庄志斌攝

白鶴灘水電站地下廠房內的水輪發電機組。人民網記者 庄志斌攝

柯傳芳介紹,白鶴灘水電站安裝了16台百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1600萬千瓦,有1萬5千余個儀器,每天都要收集監測儀器的數據進行分析研判。去年12月,自動化監測系統正式上線運行,覆蓋了整個樞紐工程,能實現異常情況的自動預警。通過科技賦能,安全監測工作更加智能和便捷。

日中 江畔

第一次巡檢結束已是正午。午后,陽光有些熾熱,出電站壩區不遠,碧綠江畔“一抹藍”緩緩移動——巧家縣公安局白鶴灘分局局長肖明輝帶著幾名民警正沿河進行每日例行的第二次巡邏。

作為白鶴灘庫區安全的守護者,肖明輝笑稱,自己與水電站十分有緣。曾先后在金沙江溪洛渡、向家壩水電站庫區公安局工作的肖明輝,2011年又來到白鶴灘公安分局。分局駐地離金沙江僅5米不到,肖明輝也榮幸地見証了白鶴灘水電站從藍圖到現實的“成長”。

白鶴灘公安分局民警沿金沙江巡邏。人民網記者 庄志斌攝

白鶴灘公安分局民警沿金沙江巡邏。人民網記者 庄志斌攝

白鶴灘水電站建好后,庫區周邊也因其獨特的山水風光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游覽。肖明輝回憶,今年春節期間熱鬧非凡,最多一天有2000多輛自駕車來庫區游玩,“那幾天同志們維護秩序、引導車輛經常至深夜。”

日入 巧家縣城

大量涌入的游客也為過去“默默無聞”的巧家縣城帶來了新的商機。晚飯過后,華燈初上,縣城沿金沙江畔延伸的18公裡濱江休閑運動生態廊道逐漸變得燈火璀璨。步道上,人群熙熙攘攘,或漫步,或駐足﹔金沙江畔,水上娛樂項目豐富多彩,康養設施一應俱全。

巧家縣城因水電站的興建而煥發出新的生機。人民網記者庄志斌攝

巧家縣城因水電站的興建而煥發出新的生機。人民網記者 庄志斌攝

“以前沒想到,高山峽谷之中還藏了這麼個舒適的康養小城。”來自四川的游客張鑫帶著父母一邊沿江賞景,一邊跟著當地居民跳起廣場舞,似是已完全融入了當地生活。就連在巧家居住了一輩子的老人們都不禁感嘆:“白鶴灘水電站的修建,讓巧家縣的發展加快了30年。”

人定 白鶴灘水電站

晚上10點半,白鶴灘水電站運行值班人員夜間交接班。一批工作人員來到電站中控室,實時關注監控屏顯示的各項數據﹔一批工作人員乘電梯去往深達300多米的地下廠房,在這個規模居世界第一的地下洞室群開始新一輪巡檢。

“為保障電站安全運行,我們的工作24小時不間斷,夜班巡檢一般在2小時左右。進入汛期后,巡檢時間會視具體情況再增加1至3小時。”深夜,長江電力白鶴灘電廠運行部副主任王斌安排著各項工作,團隊成員們井然有序地忙活著。“除了日常常規巡檢,我們還會採取主汛期設備運行管控措施,巡檢內容更細化,巡檢頻次會更密集。”

白鶴灘水電站工作人員在地下廠房巡檢。人民網記者 庄志斌攝

白鶴灘水電站工作人員在地下廠房巡檢。人民網記者 庄志斌攝

王斌時常回憶起3年前電站首批機組投產發電的那一天:凌晨3點,他和同事坐在調度台前,緊張地盯著大屏。隨著機組有功功率(單位時間內實際發出或消耗的交流電能量)的第一個數字在屏幕上出現,白鶴灘水電站的第一度電發出。仿佛聽到嬰兒的第一聲啼哭,難以言表的情緒驅走了王斌所有困意。

“這是中國自主設計、研發、制造、安裝的世界首批百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運行3年來,我們探索最優運行方式,讓各項指標都達到‘最佳閾值’。”在王斌心中,自豪感油然而生,“白鶴灘安全運行的每一天,都是大伙共同努力、引以為傲的工作成果。”

崇山峻嶺間,特高壓線纜宛如銀鏈。白鶴灘水電站發出的清潔綠電就從這裡“出發”,跨越千山萬水,點亮華東地區的萬家燈火。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