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走進戲中看大戲 沉浸式演藝帶來了什麼

2024年01月17日08:24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走進戲中看大戲

一個景區、一座城市就是一個開放式劇場,一艘輪船、一條隧道就是一個夢幻舞台,一次相遇、一次重逢就是一出動人大戲……近兩年,從城市到鄉村,從傳統劇場到新型文化空間,各種沉浸式演藝作品不斷登場。

2023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發布了20個沉浸式文旅新業態示范案例,沉浸式演藝作品佔比接近三分之一。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文化和旅游部等7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加快推進視聽電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也提出,支持在城市更新中,打造沉浸式文旅體驗項目和空間。在相關政策的支持下,沉浸式演藝將迎來新一輪發展熱潮。

作為一種演藝新業態,沉浸式演藝為傳統的文藝演出帶來顛覆性改變,將深刻影響藝術家的創作方式和觀眾的觀賞習慣。

沉浸式演藝重塑了觀演關系。英國戲劇大師彼得·布魯克在《空的空間》中指出:“我可以把任何一個空的空間,當作空的舞台。一個人走過空的空間,另一個人看著,這就已經是戲了。”在他看來,觀、演、空間是戲劇最重要的三要素。在波蘭導演、戲劇革新家耶日·格洛托夫斯基看來,隻要有演員和觀眾,就有觀演關系,就可以形成戲劇。總之,觀與演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在戲劇中至關重要,戲劇發展很大程度體現在觀演模式、觀演關系的更新與變化上。在傳統演出中,“你演——我看”是界限分明的一組關系,但沉浸式演藝強調身臨其境、互動性,觀眾不再局限於觀看,隨時可能成為劇情的一部分,甚至左右劇情的走勢,這讓演員與觀眾的界限變得日益模糊。比如,在沉浸式戲劇《金錢世界》中,每位觀眾都是高風險資本游戲的玩家,直接經歷市場的高低起伏,每位觀眾的選擇都會為這台演出增加不確定性,從某種程度上講,觀眾才是這部劇真正的主演。既是戲中人,又是看戲人,這種“戲中戲”的間離感,能夠拓展觀眾的思考空間,讓其加深對作品主題、情感和思想的感受和理解。

沉浸式演藝改變了傳統的觀演模式。從20世紀初戲劇傳入中國開始,鏡框式舞台一直是主流。這種劇場將觀眾席和舞台分隔開,形成天然的“第四堵牆”(戲劇術語,特指鏡框式舞台三面牆之外,舞台與觀眾席之間那面虛擬牆),一切演出均在鏡框內進行。“第四堵牆”是觀演雙方的一種契約,演員必須全神貫注於自己的角色,以單向輸出的形式表演,無視觀眾的存在而“當眾孤獨”﹔觀眾作為接收信息的個體,以“上帝視角”觀察著鏡框裡發生的一切。在這種觀演關系中,“觀”與“演”處於分離狀態,好處是觀演關系非常確定,戲劇完整性得到保障,問題是觀演雙方被硬生生分成了兩個群體,缺乏互動交流。沉浸式演藝出現后,“第四堵牆”不復存在,戲劇變得更具開放性,觀眾可以走進戲中看大戲,並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劇情和場景,獲得更豐富的觀賞體驗。比如,沉浸式戲劇《不眠之夜》的演出場所設在一座酒店——5層、90多個房間,既沒有固定的舞台,也沒有固定的觀眾席,觀眾戴著面具進入酒店,並按照隨機號碼到達不同樓層,進入不同劇情,一邊行走一邊探尋故事走向。

沉浸式演藝為觀眾帶來全新的審美體驗。沉浸感是沉浸式演藝的最大魅力,即創造一個類似真實世界的空間氛圍,並利用創新技術和環境布置,打造出與劇情相符的情境,通過全方位調動觀眾的視、聽、嗅、味、觸等五感體驗,讓其從現實生活中短暫抽離,從進入演出空間的那一刻起就完全沉浸在劇情中。因此,有人在看過沉浸式演藝劇目后如此評價:像是做了一場夢,醒來又遲遲不敢相信那只是一場夢。

沉浸式演藝最大的觀眾群體是當下的年輕人。網絡時代的年輕人,從小就通過手機、電腦接觸虛擬世界,他們熟悉虛擬世界,也喜歡虛擬與現實交互的感覺。沉浸式演藝打造出特有的情境,具有像夢境一樣的穿越效果,讓沉浸其中的年輕觀眾可以自如地游走於虛擬與現實之間,獲得超現實的奇幻審美體驗。另外,當下的年輕人,自我表現意識更強,越來越不滿足於“你演我看”“你講我聽”的被動式審美。沉浸式演藝抓住了當下年輕人的性格特點,滿足了他們的審美新需求,這也是其深受年輕觀眾歡迎的重要原因。

當前,沉浸式演藝不斷下沉,很多地方都在打造沉浸式演藝空間和沉浸式演藝項目。但是,隨著沉浸式演藝項目的大量涌現,相關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其中,最受詬病的就是一些作品形式大於內容。比如,有的作品過分依賴科技制造的感官刺激,熱衷於打造震撼酷炫的場景,以此吸引人們嘗鮮獵奇。這在項目前期可能奏效,但時間久了,單一的感官刺激很容易讓人產生審美疲勞,單一的技術支撐也容易被復制、超越。又如,有些作品一味求快、跟風模仿,往往隻學到皮毛和形式,缺乏內容支撐,結果在同質化競爭中一敗涂地。

戲曲理論家齊如山曾說:“改而不良還不如不改。”藝術應當往上走,而不是往下走。大量沉浸式演藝作品的涌現,抬升了觀眾的藝術品位和審美格調,也讓觀眾的口味更加挑剔,這在客觀上導致沉浸式演藝市場的競爭會越發激烈。未來,各地的沉浸式演藝項目,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成功突圍,必須立足本地資源優勢,讓作品既具有地方特色,又符合當代觀眾審美。 (作者:王黎平,系黑龍江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

(責編:木勝玉、徐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