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指尖技藝”“繡”出美好新生活

人民網記者 符皓
2024年01月16日14:10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2023年9月,以“流光彝彩、美美與共”為主題的雲南楚雄彝繡成衣系列發布會在意大利米蘭舉行,40套由雲南彝繡飾品綴飾的時尚服裝在米蘭時裝周上閃亮登場。聚光燈下,精美典雅的彝繡飾品,在T台上大放異彩。

0登上米蘭時裝周的部分彝繡飾品。受訪者供圖

登上米蘭時裝周的部分彝繡飾品。受訪者供圖

看到這裡,沒有人會想到,這些登上國際時裝舞台的彝繡飾品,竟出自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山深處的一群農村繡娘之手。

彝繡,是雲南彝族群眾傳承千年的技藝。千百年來,在楚雄,彝繡一直在彝族婦女中以口傳手授形式代代相傳。

藏在雲南大山深處的彝繡技藝,緣何能從深閨走向國際舞台?在彝繡主產地之一的楚雄州大姚縣,這些繡娘的故事,將為我們揭開答案……

張瓊芬(右二)正在指導繡娘刺繡。大姚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張瓊芬(右二)正在指導繡娘刺繡。大姚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傳統彝繡技藝的新生

自記事起,張瓊芬就跟著奶奶、嬸嬸學刺繡。

“女娃家要學會做刺繡,出嫁時穿的衣服要自己繡。”長輩的教導,成為張瓊芬學習彝繡的動力。

成年后,張瓊英從楚雄州姚安縣嫁到大姚縣。平常,張瓊芬用手中的刺繡技藝做鞋墊、枕頭、圍裙、帽子……

種地、照顧老人孩子,農閑時跟著丈夫到工地上挑沙灰,風吹日晒,整天灰頭土臉。農村窮困的日子,讓張瓊芬對未來不敢有太多期待。只是有一次在田地裡忙碌時,聽到有飛機從上空飛過,她忍不住抬頭望去。

“這一生,要是能坐一次飛機,就知足了。”那時的張瓊芬在心裡暗想。

相比張瓊芬,同在大姚縣的趙開芹的命運要淒苦得多。同樣出身農村,她從小雙腿殘疾,得靠拄著拐杖才能行走。面對自己的身體條件,年少時的趙開芹想法單純:“要靠讀書自食其力。”

趙開芹(中)、張瓊芬(右三)與當地繡娘和民警合影。大姚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趙開芹(中)、張瓊芬(右三)與當地繡娘和民警合影。大姚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趙開芹成績是好,但到初中畢業,身體條件最終阻斷了她繼續升學改變命運的想法。

嫁人、生娃……行動不便的趙開芹,大多時候隻能待在家裡,“身體殘疾,出去怕人家看不起。”那時的趙開芹敏感且自卑。

好在,從小趙開芹喜歡刺繡,跟著母親、外婆學了不少絕活。待在家裡,她手上並沒有閑著,靠做些刺繡工藝品,由小商販收購后到旅游景區賣。活不多,賺得自然也少。

隨著一個畢業返鄉創業的年輕人的到來,張瓊芬和趙開芹的命運,迎來了轉機。

大學學習工業設計的大姚姑娘樊志勇,一直對家鄉的彝繡情有獨鐘。2003年,樊志勇回到家鄉開始創業——開發生產彝繡產品,創立了“納蘇”彝繡品牌。

隨后,技術過硬的張瓊芬和趙開芹,成為樊志勇公司的首批繡娘。

樊志勇(中)正在為繡娘開展彝繡培訓。大姚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樊志勇(中)正在為繡娘開展彝繡培訓。大姚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繡娘的崛起

如何讓彝繡產業打開局面?樊志勇想了不少法子。

先是帶著產品冊,到北上廣等地的旅游景區推銷,又在網上電商平台推廣。

不同繡娘,針法特點不同,如何實現標准化生產?培訓是關鍵。在傳統技藝基礎上,樊志勇通過標准化設計,將彝繡刺繡的針法、配色、圖案設計分解成不同環節,制作了標准化刺繡流程圖,通過組織培訓,讓繡娘按照流程操作。

解決產品標准化問題,樊志勇的公司逐漸走上正軌,聚集了一大批繡娘。有的繡娘固定坐班,公司還為其購買保險,一月下來,工資至少有三四千元﹔有的繡娘則按時來取訂單,拿回家抽空制作,按件計價。

張瓊芬和趙開芹,成為固定坐班繡娘中的佼佼者。

“想不到打小學會的刺繡手藝,還能賺錢養家。”成為樊志勇公司的專職繡娘,張瓊芬告別了在工地灰頭土臉的生活,有了固定收入。當初坐飛機的願望,不但實現了,還成為常態。她跟隨樊志勇到過北上廣等大城市參展,參與制作的彝繡作品還登上米蘭時裝周、紐約時裝周等國際舞台。

如今,50歲的張瓊芬已成為當地有名的非遺傳承人,經常到大姚各鄉鎮培訓當地婦女。“希望帶動更多婦女參與彝繡,讓彝繡技藝代代相傳。”張瓊芬說。

正在忙碌的繡娘。大姚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正在忙碌的繡娘。大姚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同樣,靠做彝繡,趙開芹也改變了命運。

“作為彝繡師傅去村裡培訓時,聽到村裡人都叫我‘趙老師’,很有成就感。”因為技藝精湛,趙開芹成為大姚有名的繡娘,身殘志堅的故事在當地廣為流傳。

“電視上播放我的事跡,參與制作的彝繡作品還登上米蘭時裝周等國際大舞台。”如今,已經44歲的趙開芹不但有了穩定收入,也從自卑中走出來,笑容經常挂在臉上。

趙開芹靠自己的努力,在公司附近租了房子,把女兒接到城裡上學。丈夫去世后,她承擔起了贍養婆婆的責任。

張瓊芬和趙開芹,是大姚縣眾多繡娘中的典型代表。

“培訓一個繡娘,支持一個家庭,扶持一項產業,發揚一種文化,帶動一方發展。”按照州、縣兩級黨委政府的規劃,彝繡被視為特色文化產業,重點扶持。而彝繡人才培養,成為彝繡產業健康長遠發展的重要保障。

在政府部門的政策、資金支持下,樊志勇的企業成為大姚乃至楚雄彝繡產業的引領者。她也帶領公司繡娘,積極參與到公益培訓中。

據統計,截至目前,大姚縣從事刺繡的婦女達9700余名,繡娘通過刺繡年收入普遍增加1萬元左右。

大姚鄉村裡的繡娘正在制作彝繡。大姚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大姚鄉村裡的繡娘正在制作彝繡。大姚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指尖”上的大產業

彝繡產品,都有啥?

一本記事本,封面用絲線包裝,繡上精致的彝繡圖案,立馬成為高端商務禮品﹔一雙品牌高跟鞋,用彝繡技藝繡上精美圖案,瞬間變得高貴典雅﹔一個品質挎包,用彝繡精心裝扮,便成為身份與品位的象征……在樊志勇公司的產品陳列室,商務禮品、服飾、文創、擺台、小飾品等彝繡產品讓人目不暇接。

這些彝繡制品,不再是普通大眾印象中的鞋墊、圍裙、桌布等初級彝繡制品,反而登上大雅之堂,成為時尚界、藝術界和高端商務人士的寵兒。

“我們有著穩定的客源,很多客戶還是世界500強企業。”樊志勇透露,2023年,公司年營收超過2000萬元,商務禮品佔據公司營收的60%以上。

彝繡,是如何在繼承傳統中實現價值倍增的?

身著彝繡服飾的大姚彝族群眾。大姚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身著彝繡服飾的大姚彝族群眾。大姚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傳統彝繡色彩飽和度偏高,是彝族熱情、開放、直率性格的直觀體現。在產品開發中,我們對傳統彝繡的色彩和圖案進行了保留。”專業設計出身的樊志勇,對公司開發的彝繡產品有著高度的審美自覺,在她看來,彝繡產品要適應當下,但也需要有自己的態度。

“讓彝繡的價值不再是簡單的勞動力,而是它蘊含的文化價值、創造價值、品牌價值。”讓彝繡“更時尚、更跨界、更好玩”,成為樊志勇的彝繡品牌追求的品牌格調。

在此過程中,產品生產的標准化,成為樊志勇彝繡企業發展壯大的關鍵。隨著楚雄彝繡產業的發展,樊志勇公司的標准化流程,還推廣成為楚雄彝繡產業的品控標准,成為大姚乃至楚雄彝繡企業的標杆。

據統計,2023年,大姚縣彝繡產值突破6500萬元,縣內共注冊登記彝族服飾經營主體51戶、彝族服飾商標24件﹔有彝繡協會4個,有彝繡龍頭企業2家、微型企業4家、專業合作社2個,擁有州級彝繡專業示范村5個、彝繡著名商標2個。

精美的彝繡服飾。大姚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精美的彝繡服飾。大姚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大姚的彝繡產業發展狀況,只是楚雄彝繡產業蓬勃發展的一個縮影。截至目前,楚雄全州的繡娘有近6萬人,彝繡經營主體超過600個,彝繡產業產值超過2億元。

彝繡產業,已成為楚雄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柱產業。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