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故宮裡的“高爾夫球”游戲

2023年10月13日08:20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故宮裡的“高爾夫球”游戲

  《明宣宗宮中行樂圖卷》之“捶丸”。 故宮博物院影像資料庫供圖

  【博覽薈】

  高爾夫球運動,起源於15世紀的蘇格蘭,其主要特點是用球杆將球打入球洞,與我國古代捶丸游戲高度相似。捶即擊打,丸即球。據宋人魏泰《東軒筆錄》記載:捶丸至少在南唐李中主、李后主時期(約943年—975年)就出現了。在元、明時期,捶丸已成為我國盛行的游戲活動。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無名氏撰寫關於捶丸的書籍《丸經》,以較為豐富的語言,介紹了捶丸游戲的場地、器械、規則等內容。故宮博物院藏明代宮廷繪畫《明宣宗宮中行樂圖卷》,描繪了明代宮廷娛樂游戲活動,其中就包括了明宣宗親自參與的捶丸。

  從游戲場地角度而言,捶丸的場地可為平(平地)、凸(中間高四周低)、凹(中間低四周高)、峻(坡度由高到低)、仰(坡度由低到高)、阻(前方有障礙)等多種類型。場地分區有基(發球台)、埨(球道)、阻(障礙物)、窩(球洞周邊)等區域﹔其中,發球台為一尺(約0.32米)見方的區域,用土壘起,以利於架球。球場上設有若干球窩,球窩上插有彩旗。《明宣宗宮中行樂圖卷》中,明宣宗捶丸的場地為御園的平地,但是有磚台、大樹等障礙,略增加了游戲的難度。圖中有10個球窩,每個球窩上插有彩旗,為明宣宗進球提供目標導引。明宣宗站立之處,可認為是球道區域。

  從游戲器械角度而言,捶丸游戲的器械主要包括球與球棒。球(即丸)的原料用贅木制作。此處的贅木,是指樹木的結疤部位,且有竇眼(或凹痕)。含竇眼贅木制成的球,相比表面光滑的球而言,在空中遇到的湍流阻力更小,因而飛行得更遠。贅木質地堅固,經久耐用。球棒的杆,一般選取秋冬的樹木制作,此時樹木富含樹液津氣,木質堅硬牢固。球棒的柄,一般用南方的大竹子制作,剛勁厚實。球棒在春夏之交制作,並用牛筋牛膠黏結,此時氣候溫暖,牛膠易於調和。

  捶丸的球棒可包括攛棒、杓棒、扑棒,其前端彎曲。攛棒前端較為寬平,用於平坦場地上打地滾球﹔杓棒前端為鷹嘴彎曲狀,用於凹形場地擊球,亦可用於擊球進窩﹔扑棒前端較為寬平,用於擊高球。

  從游戲規則角度而言,游戲開始,在球場上設立球窩,插上彩旗。在一局的游戲中,每個球窩可擊三棒,第一棒擊球入窩得3籌,第二棒擊球入窩得2籌,第3棒擊球入窩得1籌。隊員從“基”處將球擊入球窩,此為第一棒﹔第二棒、第三棒須在球停留位置打。游戲相關規則很豐富。如球窩周邊五尺(約1.5米)內不得有人行走,以防止有人動土防止球的滾動,或用腳踩坑讓球陷進去。又如棒柄過球窩上,如觸碰到球,則稱為打了“挂窩球”,如沒碰到球,也算用棒擊打了。再如打球入窩,如誤擊他人的球,則算輸﹔隨意移動並排的兩球時,亦算輸。在游戲中,籌數多者獲勝。

  需要說明的是,《明宣宗宮中行樂圖卷》中的捶丸,與高爾夫球有著諸多的相似處。二者均為擊球入洞的游戲,比賽規則內容基本一致。二者球杆均為長條形,前端均彎曲成扁平狀,且有不同的種類。從球的制作來看,為穩定飛行和提高准確性,丸表面留有竇眼或凹痕,而高爾夫球表面均勻地布設凹痕,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從球場人員來看,捶丸球場有伴當負責場地的准備活動,高爾夫球場則有球童當助手。從球場區域看,高爾夫球有發球區、球員通道、障礙區、球洞區,與捶丸的場地分區類似。從球窩處標記來看,高爾夫球的球洞上的彩旗一般為紅、藍、白三色,與《明宣宗宮中行樂圖卷》中彩旗顏色相同。

  高爾夫球經過數百年的發展,逐漸成為風靡全球的流行性運動項目﹔而捶丸在我國則並未普及。盡管如此,《明宣宗宮中行樂圖卷》中豐富的捶丸畫面,以及《丸經》中翔實的文字內容,均成為我國古代“高爾夫球”運動的例証。(周 乾  作者系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