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蕖裊裊秋煙裡 唐代舞蹈詩舉隅
唐代是詩的國度。聞一多說:“一般人愛說唐詩,我卻要講詩唐,詩唐者,詩的唐朝也。懂得了詩的唐朝,才能欣賞唐朝的詩。”其實,唐代也是一個舞的國度。
《全唐詩》中就有不少詩寫到了舞蹈。如杜甫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劉禹錫的《觀柘枝舞二首》,岑參的《田使君美人舞如蓮花北鋋歌》等。
唐代的達官顯貴喜歡觀賞舞蹈,政府建了不少專門的音樂舞蹈機構,培養了許多技藝高超的舞者。民間老百姓也愛看舞蹈,民間舞蹈家和百戲藝人都頗受歡迎。當時十分流行的群眾性歌舞“踏歌”,就出現在李白的名詩裡:“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踏歌”者,歌舞也,唱歌時歌者以臂相連,以腳踏地為節奏。
楊玉環也是頗有造詣的舞蹈家。《全唐詩》收錄了她為自己的侍女寫的一首詩《贈張雲容》:“羅袖動香香不已,紅蕖裊裊秋煙裡。輕雲嶺上乍搖風,嫩柳池邊初拂水。”寥寥四句,從中既能看到張雲容高超的舞蹈水平,也不難看出作者的舞蹈、音樂和語言水平。
“羅袖動香香不已”,張雲容舞動綾羅廣袖,就像清風拂面,讓人感到芳香四溢。我們形容音樂好聽、耐聽,聽后有余韻,常說“余音繞梁,三日不絕”。聲音當然不可能三天都在空氣中回蕩,而隻能在聽者的心中回響。這句“香不已”也是如此,舞者仿佛帶著香氣的花朵,持續散發出沁人心脾的香氣。舞蹈本來是通過視覺觀賞的藝術,但作者從視覺寫到嗅覺,打通了感官。“紅蕖裊裊秋煙裡”,舞者就像裊裊秋煙裡的一朵紅荷花,讀到這裡,我們就知道,原來這持續不斷的香氣並不濃烈,不是什麼艷麗的花朵發出的,而是淡雅的荷花發出的陣陣幽香。舞者纖細的身姿,舒展的動作仿佛就在眼前。
“輕雲嶺上乍搖風”,這是一句比喻式的寫意,寫出了舞者輕盈如雲的身段,行雲流水的舞蹈風格。舞者就像嶺上聚集的白雲,一陣風吹來,就飄動起來。舞者的動作如同白雲出岫般自然。
“嫩柳池邊初拂水”,繼續寫舞者動作之柔美,舞者如池邊嫩柳姿態柔美,舞姿輕柔,如柳條拂水。
楊玉環的詩不免讓我們想起李白的《清平調》,那是李白寫舞者楊玉環的姿容,而《贈張雲容》則是楊玉環寫舞者張雲容的豐姿。因為楊玉環本身是舞蹈行家,不同於李白的詩人角度,所以我們在《贈張雲容》中可以看到更多專業視角的舞蹈內容。
詩中雖然沒有專門描寫舞者的服飾,但是從舞動的衣袖掀起陣陣香風的形容,從雙臂緩緩舞動像剛被風吹出山谷的輕薄雲彩的描寫,從舞者動作輕柔如同“嫩柳池邊初拂水”的比喻中,大致可以想象舞者的服飾特征。
唐代國力較為昌盛,表演大多追求奢華之風,這在唐代舞蹈中也多有體現。服飾的胡化改變了傳統樣式,傳統婦女的服裝領口較高,但到了唐代,出現了圓領、斜領和雞心領等,還有將胸部部分坦露出來的袒領。唐代舞者的服飾,質地輕,樣式多,色彩艷,頗為奪目,我們讀《贈張雲容》,也不難有這樣的印象。
我們從《全唐詩》中數百首涉及舞蹈的詩中,還可以得出唐代的舞蹈詩有這樣幾個特點。就舞蹈詩的認識價值而言,我們可以從《玉樹后庭花》中得出隋廢唐興的興亡之感﹔從《霓裳羽衣歌》中看到安史之亂的場景。同樣,從《贈張雲容》中,可以窺見輕歌曼舞下開元盛世風貌之一斑。舞蹈用肢體語言抒情寫意。就舞蹈詩的藝術手法而言,有的舞蹈詩用白描手法直接勾勒舞蹈形象,將舞蹈的優美動作呈現在讀者面前,讓讀者如臨其境,比如常非月的《詠談容娘》:“舉手整花鈿,翻身舞錦筵。馬圍行處匝,人壓看場圓。”舞者一舉手、一翻身的動作如在讀者眼前。有的舞蹈詩運用聯想的手法,表現舞者舞蹈動作的氣勢,如杜甫詩《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一句“天地為之久低昂”,讓人充分感受到公孫大娘高超的舞技。有的舞蹈詩把優美的動作和惟妙惟肖的神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給人一種渾然天成之感,如白居易詩句“風袖低昂如有情”,以舞蹈時的神態,表現舞蹈的意境之美。更多的舞蹈詩靈活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展現舞者舞姿的優美。比如《贈張雲容》,把舞者張雲容比喻成漂亮的紅蕖,開放在秋天的煙靄中,給人朦朧的美感﹔將張雲容跳舞的動作喻為嶺上的一縷輕雲,展現她跳舞時的輕盈身姿。
我國古代歷來重視舞蹈的表達作用。《尚書·舜典》有“詩言志,歌詠言”,《樂記》有“言之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這段話通過“言——長言——嗟嘆——詠歌——手舞足蹈”的遞進比較,說明舞蹈在表情達意中的重要作用。
唐代物質較為充裕,文化交流較為頻繁,為舞蹈的繁榮提供了必要條件。在唐詩的百花園中,舞蹈詩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我國古詩詞題材類型很多,或寫景抒情,或詠物言志,或即事感懷,或懷古詠史。在詠物言志類中,又有專門的詠菊詩、詠梅詩、詠竹詩等,這些都已有不少的研究,但是關於舞蹈詩的專門研究還不是太多。放眼世界,舞蹈雖是人類最早的藝術之一,而舞蹈學則是姍姍來遲的學科。從豐富的唐代舞蹈詩中汲取養分,無論是對舞蹈學的研究,還是對於我們今天的舞蹈創作,都不無裨益。 (作者:孔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