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一座深山裡的小鎮與候鳥的“相處之道”

人民網記者 程浩
2023年09月27日08:37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白露過后,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華縣馬街鎮開始熱鬧起來。這座位於哀牢山腹地、人口不足2萬的小鎮,開始迎來數以百萬計的過境候鳥。

世界上有九大候鳥遷飛區,其中四個經過中國。地處哀牢山系大中山東麓的馬街鎮動植物資源豐富,是雲南四大候鳥遷徙通道之一,素有“千年鳥道”之稱。一年之中,候鳥和小鎮相處的日子長達5個月。

“打鳥人”變成“護鳥人”、“打雀山”變成“護鳥山”……當外地人站在青山之上眺望鳥群飛越哀牢山時,小鎮裡的人們正在用溫和而特有的方式,度過與候鳥相伴的日子。

馬街鎮政府所在地 馬街鎮政府供圖

馬街鎮政府所在地。馬街鎮政府供圖

以前,打鳥吃鳥

白露節氣后,每天白天,馬街鎮唐家村委會中山村61歲的彝家人陶發清都要在村子附近的檢查站值守,晚上則要打著手電筒在山間巡邏。

這裡是大中山的一處山坳,秋后強勁的北風從此吹過,候鳥順著氣流向南遷飛。晚上站在高點的山腰處,幾乎能與候鳥“撞個滿懷”。獨特的地理位置,讓這處山坳有個不光彩的稱號——“打雀山”。在當地,“雀”就是鳥的意思。

“以前每年到候鳥遷徙的季節,我們這裡家家戶戶都打鳥,我也不例外。”陶發清說,他和其他村民常會在夜黑濕冷且大霧彌漫的日子來到“打雀山”,找個好位置,挖個“雀塘”,隆起幾堆篝火,或點上一盞馬燈,后面架起一張大大的網兜,拿著長長的竹竿,等著候鳥飛來。

陶發清對進山人員進行登記。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陶發清對進山人員進行登記。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候鳥看到亮光,大批大批湊過來,要麼撞到網兜,要麼被竹竿擊落。大伙趕緊上前,把鳥兒裝到背簍裡背回家中,有人一晚上可以捕幾十公斤。”陶發清說,被抓的鳥兒,人們或放上鹽風干后,做成一串串的鳥肉“干巴”,留著慢慢“享用”,或賣到各處餐館,每公斤多的時候能賣兩三百元。

馬街鎮政府工作人員何季澤對小時候父輩打鳥的情景記憶猶新。“自己那時不懂事,最開心的事就是早上起床后看到大人帶著從山上打回來的鳥,經常激動地要幫忙清理鳥毛,遇到好看的鳥毛還會小心翼翼地收藏。”她說。

因為大規模捕殺,“打雀山”成了候鳥們的“噩夢山”。鳥兒漸漸變“聰明”,開始繞路飛,這條“千年鳥道”上的鳥兒越來越少。

鳥兒少了,生態平衡被破壞。“山林裡虫子多起來。”這是和陶發清同村的何成富的直觀感受。

民警下山採購結束后上山。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民警下山採購結束后上山。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此后,打防並重

一床被子、一口鍋,背上行囊,踏上守護候鳥的征途……9月7日,白露節前一天,南華縣公安局紅土坡森林派出所又開始“遷徙”了。

20世紀80年代,大中山盜伐濫伐林木、偷捕包括鳥類的野生動物案件多,紅土坡森林派出所的前身成立。從那年起,每年9月至次年2月,在候鳥過境大中山山脈的時節,民警入駐“打雀山”,打擊偷捕野生動物違法犯罪的同時,連同馬街鎮黨委政府、林區管護部門向老百姓宣傳保護候鳥的知識。

在當地,候鳥們常“走”的道路有5條,涉及157個山梁447個山道。它們一般在深夜霧氣重時過境,往往這時,民警、林區管護部門工作人員、護林員等就帶著手電、雨具、警務裝備,分成東西兩組,每組五六個人進山巡護。

曾任紅土坡森林派出所所長的李乾高連續守護候鳥24年,在他印象裡,剛參加工作那會,他和同事最多一個晚上發現過十多伙人打鳥。因為林子密,對方還有暗哨,雖說他和同事不打手電筒悄悄靠近,可還是很容易被暗哨發現。

怎麼辦?“蹲守”。他說:“我們比打鳥者更早進入林子,在他們常打鳥的地方蹲著。”效果確實不錯,抓捕成功率提升不少,可人也辛苦不少。

打擊困難不小,入戶宣傳阻力更大。“很多人都說,我們靠山吃山,祖祖輩輩都打鳥,不讓打鳥意味著失去了很大一筆經濟收入。”李乾高說,起初他們和政府工作人員挨家挨戶做工作,可還沒進門,村民們就會嘟囔說,“這幾個人又來了。”

辦法都是人想出來的。“一個孩子后面是一個家庭。孩子教育好了,大人的觀念就會跟著轉變。”李乾高說。於是,隻要在重要節點,他們常會和鎮黨委政府工作人員入校宣傳。

在孩子們感召下,加上大伙抱著摘掉“打雀山”帽子的信念不斷地入戶宣傳,長期“靠山吃山”的村民們望著寂靜下去的山林慢慢覺醒。

與此同時,執法部門加大打擊力度,特別是前幾年在林子裡布設了視頻監控、紅外相機,彌補了人工巡護的盲區。

多渠道守護下,打鳥吃鳥的行為近些年基本絕跡。到2019年,雲南哀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華片區實現了非法捕獵零發案。這一成果,一直持續至今。

在馬街,保護候鳥的告示牌很多。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在馬街,保護候鳥的告示牌很多。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現在,愛鳥護鳥

沒人打鳥,每年過境“打雀山”的候鳥再次多起來,這座候鳥們的“噩夢山”重新成為它們的天堂。

更可貴的是,為保護候鳥和其他野生動物,不少曾經的“打鳥人”主動加入護鳥隊。“他們熟悉地形,眼光獨到,看鳥看得准,看人更看得准。”馬街鎮政府一名工作人員說。

陶發清加入護鳥隊已有十多年時間,與鳥相處,如今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主要職責就是保護好這片山林,不要讓人來破壞。如果發現一隻野生動物死了,或者是看到候鳥生病了,都要及時匯報。”他說。

平日裡,陶發清和同伴常在林間巡護。“候鳥我叫不上名字,僅我們本地有的就很多,比如綠斑鳩,灰的、黑的都有,還有畫眉鳥……”說起山裡的鳥兒,陶發清如數家珍。看得出,他把自己的全部能耐和熱情都用在了腳下這片林子裡,林子之外的事,聊起來他似乎興趣不大。

與此同時,候鳥及其他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的長效機制已在馬街鎮有效建立。為不影響候鳥遷徙,在黨委政府有計劃的引導下,不少老百姓也從候鳥常經過的山坳遷到公路沿線。“保護候鳥就要離候鳥遠一些。”這是長久以來與候鳥打交道的馬街人摸索出來的道理。

為讓更多人關注和了解候鳥遷徙和生態保護的重要性,9月27日至29日,馬街鎮將舉辦以“護千年鳥道 探哀牢秘境”為主題的雲南南華首屆哀牢山護鳥節活動。期間,當地將邀請專家走進校園開展愛鳥護鳥知識講座,還將邀請專家開展候鳥保護的研討,旨在讓更多人參與到候鳥遷徙的保護中,進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看得出,在這條“千年鳥道”上的人們,還在不斷探索與候鳥和諧共處的更優之道。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