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䆲䆡魚產業為雲南澄江文旅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2023年09月05日16:35 |
小字號

與澄江人說起䆲䆡魚,總會有說不完的傳說和故事,在他們眼裡,這種身長約5寸的小魚,就是“家鄉的味道”。

䆲䆡魚,學名鱇浪白魚,是撫仙湖獨有的土著魚種,但澄江人給它“改稱”了一個更有詩意和力量的名字——“抗浪魚”——抗浪而行、逆流而上。

多年來,澄江人把保護和恢復䆲䆡魚種群發展作為一件大事,不僅成功實現人工養殖䆲䆡魚,每年通過增殖放流,更是為撫仙湖增加了數萬尾的魚兒幼苗。

從難覓蹤跡,到魚兒“管夠”,澄江,以䆲䆡魚為媒,與八方賓客嘗鮮特色美食,分享“鄉愁”味道。

讓____魚重回撫仙湖。張婷攝

讓䆲䆡魚重回撫仙湖。張婷攝

節慶搭台,守住鄉愁“味道”

今年8月11日,2023年澄江市首屆䆲䆡魚文化美食節熱鬧開街,作為澄江市打響“䆲䆡魚”文化品牌的首屆活動,熱鬧的美食街上,鮮活䆲䆡魚展示、澄江傳統鹽水䆲䆡魚銷售,以䆲䆡魚為主題衍生的甜點小食,以及澄江美食“長街宴”,各具特色、各聚人氣。

“幫我包三雙䆲䆡魚!”以“雙”為單位售賣䆲䆡魚的銷售場景再現美食街,不禁勾起了許多老一輩澄江人的記憶。鹽水䆲䆡魚銷售攤前,聚滿了嘗鮮的食客。一位市民回憶,澄江人幾乎都聽父輩們說過,那時的䆲䆡魚成雙成對售賣,現在見到,也倍感親切。

一字排開的長街宴上,䆲䆡魚、洋芋飯等澄江特色美食一一上桌,“我們從通海來澄江旅游,正巧遇上美食節長街宴,也讓孩子專門嘗一嘗䆲䆡魚的味道。”游客羅女士一家圍桌而坐,大快朵頤。一席嘗盡澄江味道,在羅女士看來,這樣的節慶活動,也是游客沉浸式感受當地美食與文化的最佳機會。

家鄉的味道,是記憶與守護的傳承,更是分享的快樂。“我們希望通過活動,來進一步挖掘本地美食特色,提高䆲䆡魚美食知名度,打造䆲䆡魚消費新場景,展示和推介澄江獨特的䆲䆡魚文化,樹立澄江美食文化品牌,提升全國各地游客入澄旅游體驗。”澄江市委旅游工作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表示。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依托首屆䆲䆡魚文化美食節消費場景與假日經濟的打造,讓“䆲䆡魚”再次成為澄江市民的“全民記憶”和“全民話題”,也讓撫仙湖的“小精靈”為廣大游客所熟知。

這一切,與澄江大力恢復䆲䆡魚種群作出的探索與努力密不可分。

____魚。陳超攝

䆲䆡魚。陳超攝

人工養殖,重拾人間煙火

澄江市海口鎮永和村位於南盤江河谷地帶,憑借豐富的水資源優勢,當地村民不斷摸索,早在2004年時,就實現了䆲䆡魚的人工養殖,曾經一度價格昂貴的撫仙湖珍饈,現在已是市民與游客常見的澄江美食。

“陳大姐,我家店裡下午要5公斤䆲䆡魚,安排送一下貨!”正在自家魚塘邊給䆲䆡魚喂食的養殖戶陳亞接到了城裡供貨餐館的電話,放下手裡的魚食,陳亞動作麻利地備起貨來,從永和村到澄江市中心城區半個多小時即可送達。“銷量最高的時候,我們一天給城裡6家餐館送出了30公斤䆲䆡魚。”

除了本地市場,小小的䆲䆡魚也“游進”其他城市,甚至是北京市民的餐桌。

凌晨3點,村民趙勇順就開始在魚塘邊忙活起來,有北京的顧客預定了共計30余公斤䆲䆡魚,卡著時間點,趙勇順需要在凌晨5點前將包裝好的包裹送到昆明長水國際機場。“現在的物流非常便捷,當天下午就可以送到北京消費者的手裡。”這樣銷售,有近8年䆲䆡魚養殖經驗的趙勇順早已駕輕就熟。

一戶帶一戶,一村帶一村,海口鎮䆲䆡魚養殖規模逐漸擴大,像陳亞、趙勇順這樣的養殖戶,現在全鎮共34戶,養殖規模205畝。

目前,當地也正謀劃著,將搶抓村集體成立公司的發展機遇,打響人工養殖䆲䆡魚的品牌,也幫助養殖戶們進一步暢通銷售的渠道。

“澄江市有䆲䆡魚養殖戶35戶,面積215畝。2022年䆲䆡魚養殖產量30噸,產值900萬元。”澄江市畜牧漁業服務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澄江市委、市政府先后投入扶持資金600余萬元,鼓勵發展䆲䆡魚養殖產業,並用於撫仙湖䆲䆡魚增殖放流等工作。

人工養殖䆲䆡魚的數量在增加,撫仙湖裡䆲䆡魚種群的數量也在提升。

香煎____魚。澄江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香煎䆲䆡魚。澄江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增殖放流,保護種群發展

每年的8月26日,是“撫仙湖保護日”,除了向市民游客宣傳普及保護治理撫仙湖的重要意義,䆲䆡魚增殖放流,也是這一天的重要活動。

䆲䆡魚增殖放流,就是以人工投放的方式,將人工繁育的䆲䆡魚幼苗放流進入撫仙湖,以恢復和增加䆲䆡魚種群數量,改善和優化水域的群落結構的方式。

據悉,上世紀80年代,撫仙湖裡的䆲䆡魚年產量在600噸左右,但隨著產卵場消失和外來物種入侵等因素的影響,到2005年,年產量不足0.5噸。

保護和拯救䆲䆡魚,刻不容緩。2004年前后,玉溪、澄江兩級搶救性保護䆲䆡魚,成功保住䆲䆡魚這一珍貴物種﹔2007年,玉溪、澄江兩級開始通過增殖放流的方式,每年向撫仙湖人工投放數萬尾䆲䆡魚幼苗﹔2016年,䆲䆡魚獲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認定﹔2021年,撫仙湖土著魚增殖放流項目被農業農村部評為“長江水生生物保護修復優秀案例”。

經過多年的持續努力,據統計,2007年以來,玉溪、澄江兩級在撫仙湖增殖放流活動中共投放䆲䆡魚幼苗1600余萬尾,這對撫仙湖水生態修復和瀕危土著魚類資源的保護、維護水域水生生物多樣性及水生態安全起到重要作用。

開展撫仙湖____魚增殖放流活動。張婷-攝

開展撫仙湖䆲䆡魚增殖放流活動。張婷攝

玉溪市湖泊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根據跟蹤研究,撫仙湖䆲䆡魚種群數量得到初步恢復,已在湖體形成小規模的自然繁殖群體。

撒一把食料,永和村䆲䆡魚塘裡數不清的魚兒簇擁過來,一陣歡騰﹔架上水車,安裝好把手,“嘩嘩嘩”的水花聲連通著撫仙湖畔“車水捕魚”的歷史與未來。

現在,撫仙湖畔䆲䆡魚成群“堆邊”產卵的景象已成常態,而食客們肆意品嘗鮮美的魚肉也不再稀奇。(陳超、張婷、董乙澤)

來源:澄江融媒體中心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