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雲南省各地文博單位舉辦“5·18國際博物館日”系列活動

凝聚文化力量 賦能美好生活

2023年05月19日08:15 | 來源:雲南日報
小字號

雲南民族博物館舉辦系列活動。本報記者 胡妤雅 攝

雲南民族博物館舉辦系列活動。本報記者 胡妤雅 攝

游客在省博物館參觀。本報記者 周燦 攝

游客在省博物館參觀。本報記者 周燦 攝

5月18日是第47個“國際博物館日”,聚焦“博物館、可持續性與美好生活”這一主題,雲南省各地文博單位紛紛舉辦內涵豐富、精彩紛呈的系列活動,為群眾帶來多樣的文化體驗。

“帆海融光——天津博物館藏中國外銷紋章瓷器特展”5月18日上午在雲南省博物館開啟。本次展覽從天津博物館館藏的200余件海外征購清代外銷瓷器中遴選出100余件精品,兼具中國傳統制瓷工藝特征與歐美主流的審美意趣,共分為“瓷路海貿”“世族佳器”“美美與共”3個單元。此外,“盛世風華——大唐地宮的驚世寶藏特展”在省博持續開展,展覽集合了陝西歷史博物館、法門寺博物館以及鎮江博物館的精美唐代文物共120件(組),展品以寶雞法門寺地宮、西安何家村窖藏及鎮江丁卯橋窖藏出土的金銀器為主,這是唐代三大金銀器窖藏在雲南省的首次聯袂展出。

圍繞今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5月18日,雲南民族博物館啟動“博物館、可持續性與美好生活”系列活動,並在昆明市盲啞學校、麗江古道藏家博物館設立分會場。系列主題活動通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研學、民族體育項目展演體驗、主題征文征畫等豐富內容創造聯動效應,促進公眾對博物館可持續發展的關注和支持。據介紹,在本次國際博物館日系列活動中,首次增加民族趣味運動競技比賽項目,包括數月亮、扁擔運糧、投壺等。同時,在主會場周圍設置了市集展示區,供師生展示個人作品。當天,雲南民族博物館還開展了以“大學生返鄉創業非遺賦能美好生活”為主題的專題講座輔導,大家在非遺傳承人的帶領下體驗手工編織壁挂,展示了博物館實現可持續發展、助力美好生活的生動實踐。

“玉溪窯因何得名,哪一年發現,位於什麼地方?”5月18日至21日,玉溪市博物館舉辦精彩的尋寶活動,到館參觀的觀眾,可到前台領取尋寶任務卡,通過認真參觀、探尋,正確回答出任務卡上的問題,即可免費獲得一份玉溪市博物館的文創產品。“活動非常有意思,可以幫我們了解歷史、學習歷史,增強文化自信。”前來參觀的市民吳女士表示。

圍繞今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玉溪市博物館、聶耳紀念館推出豐富的線上線下活動。5月19日,玉溪市博物館、聶耳紀念館走進江川區江城鎮江城中學開展“它從遠古走來——澄江古生物群科普展”“中國的聲音——聶耳和國歌的故事圖片展”流動展覽,並在線上同步進行展廳介紹,以及青少年美術、手工小課堂等活動,讓博物館走進生活、讓生活走進博物館。

一器一物濃縮文化,方寸之間解碼文明。5月18日上午,在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館的“文山記憶”“銅鼓故事”“多姿民族”三個固定陳列展廳裡,來自文山學院的大三學生胡開柏與志願講解員們一同為文山學院的150多名師生,分享著5000余件館藏人類化石、千年銅鼓等各類文物的前世今生。“參觀的過程就是最好的歷史‘微課堂’。我們希望能引導訪客與文物進行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胡開柏說。

參觀結束后,文山州博物館的工作人員邀請師生進行互動答題,並贈予博物館發行的書籍與明信片。“通過參與性強的互動問答,進一步加深參觀者印象,用一方特色滋養一方空間,為博物館匯聚起更多人氣。”文山州博物館相關負責人說。

普洱市結合當地特色開展的各項活動同樣精彩紛呈。國際博物館日當天,一場以“邊地風光 炯炯燎原”為主題的直播活動在線上進行,觀眾們在普洱市博物館講解員的帶領下,深入了解普洱紅色文化歷史。作為城市文化記憶的傳承者,普洱市博物館不僅成為宣揚普洱歷史文化、社會文明和民風民俗的重要窗口,同樣也是當地中小學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科普教育及紅色教育的重要課堂。

聽講解員介紹展覽文物和背后的故事﹔在繪畫老師指導下,認真觀察文物造型,進行勾線、描紋。景東彝族自治縣博物館開展的“我在博物館畫文物”主題活動吸引了不少學生參與。在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寧洱縣民族博物館來到德安鄉中心學校開展“弘揚民族團結誓詞碑精神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展覽活動,向學生普及民族團結知識、弘揚民族團結精神,踐行民族團結誓詞碑精神。

在“5·18國際博物館日”來臨之際,“天龍八部的世界——藝術史視野下的地藏寺經幢”專題展在昆明市博物館開展。此次展覽首次公開展出完整版本的經幢線圖和採用控制測量、結構光掃描、近景攝影測量等技術完成的三維模型、正立面影像、數字拓片以及經幢修繕過程照片。此外,展覽還對經幢發展源流、地藏寺經幢保護過程以及地藏寺經幢背后所反映的大理國(宋)時期雲南的社會歷史文化進行了全面的介紹和展示。

近年來,雲南省各地博物館致力於通過一系列展覽、社會教育項目、學術研究、公眾參與活動,走進課堂、社區與鄉村,解鎖博物館運用新場景,不斷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在塑造和創造可持續未來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劉宇丹 侯婷婷 浦美玲 張文峰 胡梅君 朱海)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