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之雲南檔案文獻

見証阿佤人民民族大義

——《卡瓦十七王敬告祖國同胞書》檔案背后的故事

2023年05月11日10:59 | 來源:雲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見証阿佤人民民族大義

在大理白族自治州檔案館館藏著一份珍貴檔案——《卡瓦十七王敬告祖國同胞書》。卡瓦十七王敬告祖國同胞書檔案共1份6頁,記錄和反映了“班洪事件”后,雲南佤族地區17個部落為挫敗英帝國主義企圖在中英重新勘界中施展伎倆侵佔我國領土所做的積極努力和庄嚴宣告,於2022年入選第五批《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

檔案是歷史的真實記錄,是確鑿的原始材料和歷史証據。從檔案文獻中還原歷史,鑒古思今,對推動文明進步、社會發展有著極大的支撐價值。從《卡瓦十七王敬告祖國同胞書》中,我們倒轉時空,回溯曾經的歷史脈絡。

中國、緬甸山水相連,民族相通,邊境線綿延2000多公裡。1824—1885年,英國先后發動3次侵緬戰爭,吞並了緬甸。英軍佔領緬甸后,便把侵略矛頭指向了我國西南邊疆銀礦資源富集的阿佤山區,企圖打開從西南入侵中國的門戶。英方頻繁地派遣人員進入我班洪、班老等地,在阿佤山區搭橋修路,並派遣軍事及工程技術人員深入班洪、班老地區收集情報、探採礦石、盜運礦渣,侵佔屬於班洪、班老、永邦3個佤族部落共管的爐房。1934年1月20日,英軍以250名正規軍為先頭部隊,自戶板經孟混、班孔、班谷,強佔戶算、南大、金廠、爐房等地,構筑工事,建筑營房。隨后,英軍又集結2000人的隊伍入侵班洪,強行採掘礦砂,運往老銀廠冶煉。期間多次派人以厚禮收買班洪、班老等部落首領,揚言如不受禮,就要見諸武力,以戰逼降。

英國侵略者的野蠻行徑引起了班洪地區諸多頭人和各族邊民的堅決抵抗,也引起全國人民的強烈抗議。班洪、班老部落首領不畏強權,義正詞嚴地聲明:佤族漢族是一家,九老九代不丟伴。為保中國領土和礦藏,寧死也不投降!班洪王胡玉山等人在群眾的支持下,緊急召集阿佤山17部落的首領會聚班洪,共商抗英事宜。

1934年2月10日,民族武裝與英軍激戰,英軍用燃燒彈燒毀班老上、下寨大片區域,民族武裝失利,與當地百姓退守龍頭山,英軍佔領班老。班老寨子被毀,班老王及全寨男女老幼撤至班洪。與此同時,雲南各地群眾紛紛聲援班洪地區人民的抗英斗爭,其中由景谷縣團防大隊長李佔賢組織的“西南邊防民眾義勇軍”行動聲勢最大,得到了景谷、景東、雙江、緬寧、石屏、耿馬、瀾滄等地漢、傣、佤、拉祜、彝、布朗等族群眾紛紛響應,組成了近2000人的隊伍向抗英前線進發。6月1日,義勇軍夜襲爐房,經過數次激戰,沉重地打擊了英國侵略者,先后收復班老、爐房、埡口寨、淅寨、湖廣寨、老廠等地,將英國侵略者趕出了班洪地區。戰斗持續了4個月,共有44位佤族英雄兒女為保衛祖國邊疆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這就是震驚全國的“班洪事件”。

“班洪事件”爆發后,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極大地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愛國熱情。佤族人民的英勇抗英斗爭,迫使英緬政府不敢再輕易妄為,英方不得不坐到談判桌前,與中國政府商討中緬勘界問題。1935年4月9日,中英兩國互換照會,同意談判解決中緬南段未定界問題,並設立“聯合會勘委員會”。為積極配合國家勘界工作,維護祖國利益,1936年1月,以班洪為首的各部落愛國首領自發組成了由班洪王、敢賽王、蠻國王、塔田王、紹信王、鞏眾王、上公基王、下公基王、業烈王、嘎希王、南抗武王、木烈王、戶勐王、布德王、班弄王、莫弄王、班況王共同參與的“卡瓦(阿佤)十七王民族自決會”(簡稱“自決會”)。自決會利用各部落世居阿佤山,熟悉當地地理、歷史、政治諸因素的優勢,向勘委會提供了大量歷代中國政府管理當地的証據,控訴英國人的侵略行徑,表明佤族人民“誓不為英奴隸牛馬”的態度,並以“卡瓦(阿佤)十七王民族自決會”的名義發布了《關於改良卡瓦十七王民族自決會的通令》《致中英勘界委員會主席尹斯蘭先生的公開信》和《卡瓦十七王敬告祖國同胞書》等三份重要文告,向世界申明佤族人民反抗侵略、保衛邊疆、維護祖國統一的決心。

《致中英勘界委員會主席尹斯蘭先生的公開信》重申了阿佤山區“前者中國既失緬甸,英人心猶未足,又欲得我卡地。予等以卡地為中國之邊陲,卡民為組成中華民族之一分子,兼漢頒之印信可資憑証,風俗習尚皆大同小異。同是一體,不欲分割。又以守土有責,豈甘無故放棄!”同時提出了中緬劃界的具體建議,明確表示,如果不能阻止英帝國主義的侵略,“則卡民雖愚,亦必竭其智能,為正當之防衛。我身可碎,我心不渝。雖遺一槍一彈一婦一孺,亦必奮斗到底,決不甘伈伈俔俔任人宰割,貽中華民族以不條之羞也。”《關於改良卡瓦十七王民族自決會的通令》則決定調整卡瓦十七王民族自決會,以協調各方面的力量,團結一致抗擊侵略者,“會內一切計劃,概交請交由漢官主持。餉糈糧秣各切,均由各王負擔供給。”

1936年2月2日,為了獲得更廣泛有力的支持,自決會向全國發出了《卡瓦十七王敬告祖國同胞書》,開宗明義強調了滄源佤族地區自古屬中國領土:“自昔遠祖,世受中國冊封,固守邊疆,迄今千數百年,世傳弗替。不但載諸史冊,並現尚有歷朝頒給印信可資憑証。我卡瓦人民,雖屬雲南極邊夷族,未受中國文化教育之薰陶,致語言文字殊類各異。但男勤耕芸、女重紡織,日作夜息,自力自食,則與漢大同而小異。”強烈呼吁全國同胞在此勘界期間,“倘不據理力與爭回”,否則“何異授寶藏以予強敵,更何啻舉全卡民族付帝國主義者,用為壓制其他弱小民族之工具。”並泣血砍指誓決:“誓斷頭顱,不失守土之責,誓洒熱血,不作英殖之奴。雖剩一槍一彈一婦一孺,身可碎而心不可渝也。今而后,本自決自御之精神,置死后生之決誓,何懼強敵野心之侵略!”《卡瓦十七王敬告祖國同胞書》真實記載和反映了佤族人民有組織地抗擊英國侵略阿佤山的一次偉大斗爭,在邊疆各族群眾和全國愛國人士的聲援下,眾志成城、團結一心,捍衛了祖國和民族的尊嚴,譜寫了各族人民保家衛國、團結御侮的戰斗篇章。

這份珍貴的檔案,由當時擔任過自決會少校秘書的雲南省祥雲縣人芮同文帶回祥雲,作為個人身份証明材料,歸入民國祥雲縣政府的人事檔案中。解放后,被大理州公安處接收保管,1984年移交大理州檔案館。《卡瓦十七王敬告祖國同胞書》因其不可替代的歷史價值於2002年入選《中國檔案精粹》、2008年被評為雲南省首批一等珍貴檔案文獻、2022年入選《第五批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吳惠玲  作者單位:大理州檔案館 )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