犧牲時十四五歲 88年后他們終於入土為安
一共21具遺骸,年齡最小的隻有14至15歲,最年長的也僅有45至50歲。他們生前多營養不良,砍創痕和骨膜炎出現率較高……
青山肅穆,鬆柏含悲。5月6日上午10時,在雲南省昆明市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紅軍洞”21名烈士遺骸及5名犧牲在長征路上的紅軍烈士遺骸安葬儀式在九龍鎮“紅軍洞”烈士陵園舉行。
據史料記載,1935年、1936年,紅軍長征兩過祿勸。1935年5月3日至9日,中央紅軍部隊在當地百姓和船工的幫助下晝夜渡江,擺脫了敵軍的追堵攔截,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有些來不及轉移的紅軍傷員不幸被俘,面對嚴刑拷打,他們堅貞不屈,在九龍“落水洞”英勇就義。
從此“落水洞”便被當地群眾稱為“紅軍洞”,將他們的英雄事跡代代相傳。
2022年5月6日,祿勸縣啟動“紅軍洞”烈士遺骸搜尋與鑒定工作,中山大學人類進化與科技考古實驗室、昆明市博物館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中心等單位的20余人專家團隊,陸續挖掘出洞671塊骸骨,並綜合採用考古埋藏學、考古地層學、生物考古學、法醫人類學、分子遺傳學與碳十四測年等方法,對骸骨進行了系統性科學研究。
“遺骸數量代表了21例個體﹔年齡最小者14至15歲,最長者45至50歲﹔生前多營養不良,砍創痕和骨膜炎出現率較高……”紅軍烈士遺骸安葬儀式上,中山大學人類進化與科技考古實驗室主任李法軍宣讀了鑒定報告。他表示,綜合團隊研究結果、公認的黨史研究文獻等信息,可以確定“紅軍洞”內特定層位所出人類遺骸,是當年被殘害的紅軍烈士遺骸。
九龍金鐘山下,青鬆翠柏間,紅軍烈士紀念碑巍峨聳立。山河無恙,煙火尋常,88年后的今天,在紅軍渡江處,新建的皎平渡大橋橫跨金沙江﹔烈士犧牲地,城鄉繁榮發展,百姓安居樂業。這一幕,足以告慰先烈。
革命英烈,浩氣長存!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