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兩山”理念的雲南實踐

2023年04月12日08:35 | 來源:雲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兩山”理念的雲南實踐

玉溪市撫仙湖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

玉溪市撫仙湖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

元陽縣阿者科村發展生態旅游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元陽縣阿者科村發展生態旅游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022年3月,省自然資源廳開展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征集工作,並於近日篩選出雲南省第一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5個典型案例,分別是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西疇縣石漠化綜合治理、保山市施甸縣善洲林場“綠色+金色+紅色”生態產業融合發展、昆明市西山區引入社會資本整治廢棄礦山實現生態產品價值、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個舊市陽山片區綜合治理廢棄採選區、瀘沽湖滇川兩地聯合護湖綠色發展。

首批典型案例的推出,為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動雲南經濟社會全面綠色發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5個案例各具特色、風格明顯,對下一步在全省持續推廣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工作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賦值綠水青山 推進價值轉換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內容,指明了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共生的新路徑。

生態產品是自然生態系統與人類生產共同作用所產生的、能夠增進人類福祉的產品和服務,是維系人類生存發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必需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踐行“兩山”理念的重要舉措,也是堅持生態優先、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的必然要求。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過程,就是將生態產品所蘊含的內在價值轉化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過程。自2016年首次提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概念以來,我國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逐步由一個概念理念轉化為可實施操作的行動,由最初國土空間優化的一個要素逐漸演變成生態文明核心理論基石。

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指出,要積極探索推廣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選擇具備條件的地區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探索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

2021年4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提出,國家層面統籌抓好試點示范工作,選擇跨流域、跨行政區域和省域范圍內具備條件的地區,深入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重點在生態產品價值核算、供需精准對接、可持續經營開發、保護補償、評估考核等方面開展實踐探索。鼓勵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積極先行先試,並及時總結成功經驗,加強宣傳推廣。選擇試點成效顯著的地區,打造一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示范基地。

2020年4月,《玉溪市撫仙湖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案例》入選自然資源部第一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2021年12月,《元陽阿者科發展生態旅游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案例》入選自然資源部第三批典型案例。由此為開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推進工作在雲南省開啟了“加速度”。

積極探索實踐 形成寶貴經驗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過程就是“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的過程。這個“變”的過程充滿了綠色動能,成為生態文明扎根之處人們都在積極踐行的焦點。

2023年1月18日,紅河州元陽縣阿者科村的村民們拿到了“阿者科計劃”實施后的第7次分紅,戶均獲得2068元。“阿者科計劃”是中山大學保繼剛教授團隊,受元陽縣政府邀請進行調研后專門為阿者科村單獨編制的,是基於梯田生態,融鄉村振興、傳統村落保護、文旅融合發展、農耕技藝傳承為一體的發展計劃。該計劃的實施為阿者科村找到了一條實現可持續保護發展、增收致富的新路徑,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被譽為踐行“兩山”理念的活樣板。

從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角度看,“阿者科計劃”通過生態產業化經營,最直觀地實現了生態產品的價值。阿者科村依托特殊的地理區位、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獨特的民族文化,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發展“內源式村集體主導”旅游產業,把優質生態產品的綜合效益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持續動力,實現了生態保護、文化傳承、經濟發展和村民受益的良性循環。

2022年4月,省委、省政府印發《雲南省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實施方案》,明確雲南省到2024年,通過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示范,有效破解生態產品難度量、難抵押、難交易、難變現等問題,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經驗做法,並在全省逐步推廣運用。到2025年,根據國家統一部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制度框架初步形成,生態產品價值核算體系初步建立,生態保護補償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政策制度逐步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政府考核評估機制初步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利益導向機制基本形成,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能力明顯增強。到2035年,系統完善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全面建立,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廣泛形成,為美麗雲南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隨著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系列工作的展開,雲南在建設生態文明排頭兵的道路上,又邁出了扎實的一步。

為積極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挖潛,2022年3月,省自然資源廳印發《關於開展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征集工作的通知》,組織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典型案例征集工作,共征集到雲南省生態價值實現典型案例23個,經逐一討論研究,篩選出有代表性的《文山州西疇縣石漠化綜合治理案例》《保山市施甸縣善洲林場“綠色+金色+紅色”生態產業融合發展案例》《昆明市西山區引入社會資本整治廢棄礦山實現生態產品價值案例》《紅河州個舊市陽山片區綜合治理廢棄採選區案例》《瀘沽湖滇川兩地聯合護湖綠色發展案例》5個案例。

生態產品根據公益性程度和供給消費方式,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和價值實現路徑:公共性生態產品、經營性生態產品、准公共性生態產品。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模式主要有四類:生態資源指標及產權交易、生態治理及價值提升、生態產業化經營和生態補償。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一個相對較新,且專業內涵豐富的體系,隻有徹底轉換思維路徑,從生態優先的角度出發,遵循綠色發展的規律,才能真正用足雲南生態資源優勢,找到彎道超車的發展方法。正如文山州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負責人所說,隻有切實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才能切實激發人們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提供更多生態產品的內生動力,生態保護和修復才能切實可持續,讓“兩山”理念從逐漸深入人心變為寫在中華大地上的生動實踐。(朱丹)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