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

稻花香裡的“趕魚人”

2023年03月28日11:41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等到4月份把這片油菜收割后插上秧苗,到了7月就可以趕魚豐收嘍!”張正權指著大片金燦燦的油菜花田,那張被太陽晒得黝黑的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

張正權是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祿豐市中村鄉嘰拉村人,是村裡正兒八經的“趕魚人”。在嘰拉村,烤煙是村裡的主要經濟收入來源,煙后的種養殖產業,近年來也逐步成為嘰拉村探索鄉村振興和產業振興、增收致富的發展方向。

2017年,嘰拉村舉辦了首屆稻花魚節。當年7月,迎著田裡的稻花香,各家各戶的“趕魚人”拿著草帽、拎著水桶,下田裡“趕魚”,到處一派欣喜豐收的農家歡樂景象。

如今,村裡“烤煙+油菜+水稻套養稻花魚”的發展模式,已為這個小山村探索出了一條多元化、有特色的發展新道路。

嘰拉村委會的油菜花和村庄。蔡絢嶼攝

嘰拉村委會的油菜花和村庄。蔡絢嶼攝

“這樣的發展模式為兩年一輪,第一年4月份種烤煙,9月份烤煙採收結束后,就按節令種上油菜﹔到了第二年4月底,收完油菜便開始種水稻,7月套養稻花魚,同年的10月到11月秋收,秋收結束把田塊翻整過后,就一直作為冬閑田,等待新一輪的烤煙移栽。”嘰拉村委會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張玉東說。

“這一片去年種的是水稻,秋收犁地后經過太陽的晒烤,地裡的病虫害會減少很多,種出來的烤煙質量好,能賣個好價錢。”張正權笑著說。

勤勞智慧的嘰拉村人在同一片土地上,採用烤煙、油菜、水稻、稻花魚四種種養殖輪作方式,發展特色產業,不斷提高土地的價值。這樣的方式,也成了村民欣喜樂道的“務農致富經”。

“我們這樣輪作有十年了,這樣兩年一輪下來,村民不僅能出售烤煙、菜籽油、稻花魚,還能吃上新米。”對於這個多元特色的發展模式,“趕魚人”張正權信心十足。

張玉東介紹,一畝稻田可以養出20公斤左右稻花魚,市場上一公斤普通鯉魚差不多就是15元左右,但放在稻田裡面的鯉魚,一公斤可以賣到40元,而且供不應求。

“去年,我家種了15畝烤煙,收成不錯,今年開始輪作油菜,等過個把月把油菜收了之后就插秧養魚。”張正權笑著說,15畝水稻,能養出三百多公斤稻花魚,能賣一萬多塊錢,再加上油菜和水稻,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近年來,“水稻套養稻花魚”已作為嘰拉村一項烤煙種植的重要輪作產業進行推廣。通過綜合種養殖,既獲得了鮮美的稻花魚,又增加了農民的收入,還利用稻花魚吃掉稻田裡的害虫,提高了水稻種植效益,真正實現“稻魚雙豐收”。

同時,“烤煙+油菜+水稻套養谷花魚”的發展模式,不僅解決了提升土壤肥力的問題,還解決了減輕烤煙種植病虫害的難題,更為嘰拉村的綠色生態化發展、進一步擴大村集體經濟和鄉村振興多元化發展發揮作用。(蔡絢嶼)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