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石椅羌寨 踏歌前行(非遺煥彩新時代)

劉裕國
2023年03月28日08:2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原標題:石椅羌寨 踏歌前行(非遺煥彩新時代)

  母廣元領舞鍋庄。

  石椅羌寨文化廣場。

  石椅羌寨寨門。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活態傳承的文化瑰寶,目前中國共有43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總數居世界第一。本報今起開設“非遺煥彩新時代”欄目,講述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代傳承發展,為美好生活增色添彩,助推地方經濟和鄉村振興的故事。

  ——編 者

  高聳的寨門,秀美的山道,鼓樂喧天,歡歌熱舞。

  追著春天的腳步,絡繹不絕的人群走進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縣曲山鎮石椅村。綻放在游客臉上的笑容,是對這個村子最好的點贊。

  今年春節前,習近平總書記通過視頻連線看望慰問石椅村干部群眾。習近平說,新時代的鄉村振興,要把特色農產品和鄉村旅游搞好,你們是一個很好的樣子。希望大家繼續努力,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在鄉村振興中取得新的更大成績,一起邁向共同富裕,生活越過越紅火。

  “如今的石椅村,天天像過羌年。”曲山鎮分管宣傳的干部對筆者說,“這要感謝一位羌族老人,他叫母廣元,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羌年’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他帶領團隊,讓古老年節鬧紅石椅羌寨。”

  “北川羌族歌舞第一人”

  82歲的母廣元精神矍鑠,頭戴禮帽,身穿長袍,外套羊皮坎肩,腳穿雲雲鞋,全身服飾描花繡朵、七彩斑斕。他正在石椅村文化廣場眉飛色舞地給游客講解,身后是他一手打造的羌年表演團隊。

  羌族源於古羌,是中國西部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羌年,羌語叫作日麥節、日美吉,是羌族一年中慶豐收、送祝福、祈平安的節日。”母廣元介紹,羌年於每年農歷十月初一舉行慶典,一般為3至5天,有的村寨要持續到十月初十。羌年是集祭祀、歌唱、舞蹈、技巧表演、知識傳授、服飾、羌餐等於一體的綜合性民俗活動,是羌文化最集中、最生動的體現。

  母廣元出生於北川都貫鄉一個羌族聚居村,從小熱愛羌文化。他說:“我們羌族人會說話就會唱羌歌,會走路就會跳鍋庄(羌語叫沙朗)。”母廣元能歌善舞,熱心參與民俗節慶活動,他能把失傳多年的羌族民歌完整唱下來,還擅長演奏笛子、二胡等樂器。

  羌年流行於北川、茂縣、汶川、理縣等地,從1988年開始,4個縣輪流做東,連續4年舉辦盛大的慶羌年活動,母廣元每年都擔任北川羌年民俗風情表演的組織者和主要表演者。

  1997年母廣元退休后,利用縣直機關老年協會理事的身份繼續弘揚羌文化。他組織了一支老年鍋庄隊,穿羌族服裝,唱酒歌,跳鍋庄,向外來的客人展示羌族風情。人們都說,母廣元走到哪裡,羌文化就到了哪裡。母廣元被稱為“北川羌族歌舞第一人”。

  位於北川北部山區的五龍寨是羌族聚居地之一,民族文化氛圍濃厚。2002年,當地企業家楊華武開辦文化公司,以慶羌年為載體弘揚羌文化。楊華武邀請母廣元負責羌文化展演節目的策劃和主持,母廣元欣然應允。在母廣元看來,當好節目主持人,關鍵要深入挖掘羌文化內涵。他在五龍寨期間,將流傳民間的山歌、民歌、情歌等收集起來,經專家篩選,整理成《羌山情歌》出版。后來,他又收集整理了流傳在當地的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20多篇、共7萬多字,出版《五龍寨裡的傳說》。

  2008年6月,母廣元、楊華武被列為羌年省級非遺傳承人。經北川、茂縣、汶川、理縣四地聯合申報,羌年於2009年9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踏著時代節拍前行

  位於北川老縣城東側的石椅村,群山環抱,雲霧繚繞,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人稱“雲朵上的山寨”。石椅村又名石椅羌寨,村名源自村內一座天然形成的雙人石椅。經歷“5·12”特大地震后,石椅村認准了文化興村的重建之路。村裡不缺歌舞愛好者,缺的是領頭人,村干部想到了非遺傳承人母廣元。

  2009年7月,時任村委會主任陳華全找到母廣元,邀請他到石椅村發展文旅產業。母廣元實地考察后,決定留在石椅村大干一番。

  彼時已年近七旬的母廣元,拿出災后重建的拼搏精神,起早貪黑地在村裡搞調研,下決心讓羌年非遺項目踏著時代的節拍前行,在石椅村大放異彩。

  羌年是個喜慶的節日。秋季豐收糧食歸倉后,羌族人民開始殺豬腌臘肉過羌年。人們穿上節日盛裝,帶著祭品、咂酒和美食,舉行慶祝活動。慶羌年包括祭祀、娛樂兩部分內容:先是宰牛羊祭天神,感謝上蒼賜福﹔祭祀結束,全寨的人聚在一起喝咂酒、跳沙朗、表演羊皮鼓舞。

  母廣元提議在村裡常態化開展羌年的主要娛樂活動,通過庄重的進寨儀式、熱情的席間酒歌、歡快的篝火晚會,讓游客隨時都能感受到年節的氣氛,在多姿多彩的活動中體味羌文化魅力。

  轉山會是古老的羌年習俗,母廣元認為應當在傳承中反映時代特色。他選擇了多個近年打造的景點開展轉山會,每個景點的活動方式和內容都有創新。在敬拜古木時,母廣元告訴大家要敬畏自然,愛護山林。觀龍井時,母廣元講述發生在這裡的傳說故事,啟發大家像珍愛生命一樣愛惜水源,強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作為年節活動主持人,母廣元把講解當作宣傳羌文化的重要窗口,精心准備講解詞,反復征求文化團隊和石椅村干部群眾的意見,力求既傳承羌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又體現時代精神。

  羌笛是節慶中必不可少的傳統樂器。每次演奏前,母廣元都會對觀眾說:“羌笛是豎吹的,採用鼓腮換氣的演奏技巧,它的音質高亢明亮。我們今天的生活這麼好,羌笛不再沉浸在‘春風不度玉門關’的幽怨情調裡,而是要反映我們羌族人樂觀向上、向往美好未來的心情。”

  口弦演奏人員出場之前,母廣元介紹,口弦是羌族最古老的一種樂器,深受羌族婦女喜愛,也是青年男女戀愛的信物。

  表演舞蹈《陽光裡走出來的羊角花》時,母廣元聲情並茂地說:“陽光裡走出來的羊角花,綻放在羌山下,帶著藍天的祝福、白雲的問候、大地的豐收、阿媽的喜悅,回到了爾瑪家(羌語‘我的家’)。”觀眾不僅欣賞到優美的舞姿,還能感受到濃濃的文化韻味。

  鄉村振興前景廣闊

  進入3月,石椅村人氣更旺了,羌年活動節目天天在這裡展演。寨門迎客,席間敬酒,講石椅傳說,話火盆傳奇……母廣元忙得不亦樂乎。入夜,熊熊燃燒的篝火旁,母廣元與游客手拉手圍成大圓圈,共同跳起歡樂的鍋庄。

  “我們要把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化遺產發揚光大,用豐富多彩的羌文化來帶熱旅游業,用旅游帶動村裡的經濟發展。”母廣元說話間,還緊緊拉著筆者的手,跳起歡快的舞步。

  “當年我把母老師請上山,如今已經是第十四個年頭啦。”談起石椅村這些年的變化,陳華全喜笑顏開。母廣元進村后,按照羌年的習俗和儀式,從建寨門開始,統籌規劃羌文化設施。他把村裡能歌善舞的青年男女組織起來,常年展演羌年節目,就地轉移勞動力佔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一。村裡還成立了旅游文化公司,以轉山、餐飲、住宿、文化展演、銷售羌族服飾和土特產為主要經營項目。

  石椅村盛產枇杷、李子等水果,隨著旅游的興旺,村民們種水果的熱情猛漲。陳華全說:“以前村裡的水果都是由外地水果商批量低價收購,這些年旅游火起來了,除了羌文化,水果也成了我們村旅游的亮點。”2013年,石椅村以年節文化搭台、農副產品唱戲,舉辦水果採摘節,讓客人自己爬到樹上去摘水果,別有一番滋味。

  3年前,陳華全從村委會主任崗位上退下來,全身心投入水果產業。他去外地學習水果種植技術,回來手把手教村民。他還辟地育苗兩萬多株,以遠低於市場價的價格賣給村民種植。在母廣元組織的年節表演現場,石椅村的鮮果閃亮登場,備受游客青睞。

  2017年7月,石椅村舉行了一場隆重的拜師儀式。14名羌族男女拜母廣元為師,跟隨他系統學習羌族文化知識和羌年活動表演技藝。

  楊榮蘭是母廣元的徒弟之一。“感謝老師!參加他的羌年活動表演培訓班,當他的徒弟,我學到了很多。”2019年,楊榮蘭和丈夫開辦了農家樂。“我既能炒一手好菜,又會表演歌舞,很多回頭客都是沖著我能唱會跳來的嘞。”在母廣元培養下,楊榮蘭已成為“石椅的傳說”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陳艷跟隨母廣元學習多年,如今已是村裡的羌舞骨干。她帶領20多人,組建“心靈舞蹈隊”,用羌舞表達愉悅的心聲。心靈舞蹈隊多次在市縣的比賽中獲獎。陳艷和丈夫在村裡開的農家樂,也因為歌舞的魅力,生意十分紅火。

  石椅村以羌年文化為抓手,促進農文旅融合,大力發展“美麗經濟”,2022年,全村接待游客20萬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超過4萬元。

  “村民們心頭火熱、干勁十足。邁上新征程,農文旅融合發展的路一定會越走越寬闊!”石椅村黨支部書記陳愛軍說。(本文圖片均由北川縣委宣傳部提供)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